秦岭博物馆全面开放 1500余件展品讲述秦岭故事

春节期间,新近建成开放的秦岭博物馆吸引观众突破10万人次。从商洛东龙山夏代玉牙璋到商於古道的商贸遗存,从周秦汉唐的文明积淀到丝路驼铃的悠远回响……这座国内首座全面展示秦岭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其造型独特的外观、庞大的展陈体系成为陕西又一处文化地标。

图片

中国秦岭文化展在四、五楼

这座博物馆位于商洛市区西大门,背依金凤山、面向丹江水,总建筑面积4.4万㎡,以“山水玉璋”为基本造型。山水指的是秦岭的自然风光,玉璋指的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夏代玉牙璋。

步入秦岭博物馆大厅中央,38米高的“酒尊”造型建筑特别醒目,取形于甲骨文的“商”字。馆内常设展览设在四楼到六楼,四五楼是核心展览“和合南北 泽被天下——中国秦岭文化展”,六楼为商洛历史文化展和革命记忆展。

馆内共展出1500余件(套)与秦岭相关的展品。

“中国秦岭文化展”分为“山水秦岭 中央山脉”“厚重秦岭 中华祖脉”“守护秦岭 永续根脉”三个单元,从秦岭的崛起、惠泽南北命脉、基因宝库,到远古足迹、人文始祖、中华一统、多彩文化,再到保护行动、科技赋能,重点展示秦岭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保护成效,凸显秦岭中华民族祖脉的重要地位。

中央山脉 中华祖脉

图片

图片

数十亿年前,秦岭在这片大地上初露峥嵘。在秦岭庇护下,各种生灵繁衍进化,为生命宝库留存基因密码,秦岭与地球同频共振,与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第一单元“山水秦岭 中央山脉”,主要通过视频和图版、实物从自然地理角度来了解秦岭的地质演化、自然风貌、矿产、动植物资源以及秦岭作为中国之中,界分南北、润泽天下相关知识。

第二单元“厚重秦岭 中华祖脉”,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展示了秦岭六省一市(青海、甘肃、四川、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域内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以及秦岭古道雄关、商埠古镇、水运仓储和中华核心思想、宗教、技艺、艺术审美等。

图片

旧石器时代,秦岭域内分布有200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人、重庆巫山人、10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陕西洛南人、50万年前的河南南召人以及3万年前的陕西南郑疥疙洞人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石器时代是从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开始,秦岭域内的老官台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典型文化在秦岭地区遗址数量众多、时间跨度久远、覆盖面积广阔,形成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庙底沟陶器上的花卉图案也被称之为仰韶之“花”和“华夏”的来源。

距今约5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代表,在秦岭域内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和湖北等地,城邑林立,点亮了早期国家起源的曙光,典型遗址有案板遗址、米家崖遗址、太平遗址、石家河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多个古国联盟形成了以“夏”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国。秦岭地区的东龙山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的关键遗址,位于商洛市商州区东郊的丹江北岸,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周5个时期的文化遗存,被誉为“断代标尺”。

图片

图片

图片

夏商之后,华夏先民在秦岭掀开文明的首页,这片丰饶的土地继而又为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更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周秦汉唐盛世辉煌在这里次第上演。而四通八达、控扼天下的秦岭古道也是展览的重要内容。

让世界在秦岭看见美丽中国

图片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守护秦岭,让世界在秦岭看见美丽中国。第三单元“守护秦岭 永续根脉”,着重讲述秦岭保护工作。随着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新科技为自然保护赋能,秦岭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形成了六大生态圈,生态资源共荣共生;六省一市共建立了众多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天然林和湿地面积不断扩大。

秦岭博物馆馆长雷新锋介绍,秦岭博物馆全面开放后已成为商洛市新的文化地标。博物馆与商鞅广场、科技馆联动,形成博物馆+文化广场+非遗体验综合体,兼具展览、休闲、演出功能,夜间还可化身灯光秀场与艺术幕布。通过建筑群的中轴线设计,串联商鞅封邑遗址、商於古道等历史符号,重塑城市文化记忆。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秦岭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