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言论表示愤怒,认为其威胁和抨击毫无道理。
2.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操控拜登政府,导致乌克兰危机持续,并暗示乌克兰应接受领土让步以换取停火。
3.然而,泽连斯基的反抗手段有限,欧洲内部立场分裂,美国掌握援助命脉,乌方难以形成统一抗压阵线。
4.由于结构性矛盾,乌克兰可能面临被迫接受不利停火协议、因反抗遭美国断援或通过拖延战术争取欧洲支持的三种结局。
5.乌克兰的悲剧警示世人:在霸权博弈中,棋子终难逃脱弃子的宿命。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两天,俄美撇开欧盟和乌克兰,私下商议俄乌冲突的止战路径,引得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强烈反弹。特别是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传出要乌克兰交出 50% 的国内资源给美方管理,以及派美军到乌保卫美国资产的消息后,泽连斯基十分生气,他当然不会轻易在协议上签字 。泽连斯基的这一态度,让特朗普非常恼火。近日,特朗普先让副总统万斯出面警告泽连斯基,别对自己说坏话,否则会适得其反。随后,特朗普亲自出马,在社交平台发帖狂怼泽连斯基,并赋予了泽连斯基新的 “标签”:一个 “小有成就的喜剧演员”。
用 “喜剧演员” 称呼泽连斯基,这已经是特朗普第二次这么做了。之所以再次戏耍泽连斯基,根源在于后者这两天似乎一下明白了过来,“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朋友可能是致命的” 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于是连日来发出各种反对的声音。显然,这让特朗普非常不爽,忍不住直接再次表达个人情绪。他表示,泽连斯基操控了拜登政府,导致了乌克兰危机的持续,“泽连斯基做得太差了”。
“泽连斯基说服美国投入3500亿美元,卷入一场无法获胜、本就没有必要爆发的战争……美国比欧洲多花了 2000 亿美元,欧洲的资金是有保障的,而美国却一无所获。”特朗普还在文中称,泽连斯基拒绝举行选举,“他在乌克兰的民调支持率很低”,并警告泽连斯基,“最好尽快行动,否则他的国家将不复存在”。能从嘴里蹦出这样带有恐吓性质的话语,实际上已足见特朗普对泽连斯基出离的愤怒。面对特朗普毫不掩饰的威胁和抨击,泽连斯基回应称 “特朗普生活在俄罗斯的虚假信息中”。
特朗普愤怒的根源,本质上是其颠覆拜登政府外交遗产的一种话语延续。他指责泽连斯基 “操控拜登政府”,将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归咎于民主党时期的政策等。这些言论不仅是对拜登的否定,更是为自身 “快速解决冲突” 的竞选承诺铺路,试图将俄乌冲突的解决塑造为个人政治成就。特朗普反复强调美国对乌援助的 “缺乏问责制”,援引泽连斯基本人关于 “一半资金去向不明” 的说法,暗示乌克兰存在腐败或资源浪费。尽管泽连斯基澄清实际收到的援助仅为 760 亿美元(以武器为主),但特朗普通过夸大金额(3500 亿美元)煽动国内对援乌的质疑,迎合其 “美国优先” 选民基础。
而特朗普最近私下与俄方密谈,目的是推动 “速成和平” 的地缘战略。特朗普急于与俄罗斯达成协议,私下瓜分乌克兰资源,以兑现其“百日停火”承诺。虽然之前他曾夸下海口称 24 小时解决俄乌冲突,但上台之后,全球民众特别是美国选民已经习惯了他这种吹牛习性,至于 240 个小时,甚至 240 个月能否止战,大家已不再较真,毕竟耳朵里已听出这种说大话的 “老茧” 了。他指责泽连斯基 “拒绝谈判” 并拖延战争,甚至暗示乌克兰应接受领土让步以换取停火。这种立场背后,既有摆脱美国战略负担的考量(如转向亚太),也隐含对普京的示好,试图通过 “交易式外交” 重塑美俄关系。
再者,特朗普采用人身攻击政治工具化的手段,将泽连斯基贬为“喜剧演员”“独裁者”,既是转移对美俄谈判争议的焦点,也是削弱泽连斯基国际合法性的策略。通过强调泽连斯基 “支持率仅 4%”(实际为 57% )和 “拒绝选举”,特朗普试图将其塑造为 “不民主的失败者”,为美国抛弃乌克兰提供道德借口。所以,以上一系列怒怼泽连斯基的行为,表面上是嘲讽其从演艺界跨界政坛的背景,实则是为其 “美国优先” 政策铺路。通过矮化泽连斯基的形象,特朗普试图削弱乌克兰的国际合法性,为美国减少援助、推动对俄妥协提供借口。这种言论不仅是政治工具化的典型表现,更是强权逻辑下对小国命运的漠视,暴露了其“交易式外交”的冷酷本质。
那么,泽连斯基会有更有效的反抗吗?笔者认为,其空间非常有限,乌克兰和泽连斯基必将面临严重的战略困境。泽连斯基的反抗集中在两点:一是揭露特朗普的 “虚假信息依赖”,称其言论源自 “俄罗斯宣传泡沫”;二是通过民调数据(57% 支持率)和欧洲盟友声援(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批评特朗普言论 “危险”)强化自身合法性。然而,这种反击难以撼动特朗普的政策决策,反而可能激化矛盾。美国副总统万斯已警告泽连斯基,“公开指责特朗普是糟糕策略”。
面对美俄直接谈判的 “利雅得模式”,乌克兰被实质性边缘化。泽连斯基推迟访问沙特并拒绝承认会谈成果,表明其对 “幕后交易” 的警惕。但其反抗手段有限:欧洲内部立场分裂(如法国急于协调而德国趋于强硬),且美国掌握援助命脉,乌方难以形成统一抗压阵线。泽连斯基坚持 “停火需以安全保障为前提”,要求北约成员国地位或欧洲维和部队部署,但遭俄罗斯明确反对,而特朗普对此漠不关心。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乌克兰的反抗陷入两难:若妥协可能丧失主权,若强硬则面临被美国彻底抛弃的风险。
特朗普与普京的 “利雅得共识” 标志着美国对俄政策从 “遏制” 转向 “利益交换”。双方同意恢复外交使团、成立冲突谈判小组,甚至探讨战后经济合作,实质是将乌克兰问题纳入美俄双边框架,牺牲乌方利益以换取战略缓和。这种模式类似特朗普时期的阿富汗撤军策略,即以 “快速成果” 优先,无视盟友代价。这样的露骨举措,让欧洲国家对特朗普的单边行动深感不安,但无力阻止。北约已悄然将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改为中性表述 “乌克兰冲突”,暴露其话语权衰弱。法国与德国试图协调立场,但在美国压力下难以形成有效制衡,反而可能被迫接受既成事实。
若特朗普继续施压,乌克兰可能面临三种结局:一是被迫接受不利停火协议,默认领土现状;二是因反抗遭美国断援,军事防线崩溃;三是通过拖延战术争取欧洲支持,但后者资源有限且分歧重重。无论哪种路径,其国家主权完整性均已遭受不可逆损伤。所以,特朗普的愤怒与泽连斯基的反抗,本质是强权政治下小国命运的缩影,这里面充满着悲情元素。这场冲突的最终结局,或将印证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冷酷法则:小国的生存空间永远取决于大国的利益计算,而非道义或牺牲。乌克兰的悲剧警示世人:在霸权博弈中,棋子终难逃脱弃子的宿命。警钟再次敲响,不知其他死心塌地跟随美国的小“棋子”们,开始醒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