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美国FIRE生活倡导者Sam Dogen在社交媒体宣布重回职场。这位曾被视为"数字游民鼻祖"的博客作者,在践行FIRE生活7年后坦言:"我原以为存够25倍年支出就能高枕无忧,但现实给了我一记重锤——孩子的大学账单、医疗通胀和意外开支,让账户里的数字显得如此脆弱。"
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FIRE运动光鲜表象下的暗流涌动。当我们刷到"25岁靠10万存款退休","房车环游全国的存款攻略"时,是否想过那些没说出口的生存困境?
FIRE运动源于欧美,大意是通过存够自己每年生活费的25倍,然后通过每年4%以上的投资收益以及相对节俭的生活达成收支平衡,从而达到财务自由,不再需要为了生活而工作。
而在国内,也有不少正在尝试这种生活方式的案例。我在B站上看到有存了250W然后住在房车里的、有存了100W各地旅居体验生活的、也有75W的夫妇俩每天吃素食的。最离谱的应该是曾经上过热搜的24岁博主黛黛,依靠10W的存款,再结合平时打打零工,依旧过着“提前退休”的生活。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案例中唯一未达标的"75万夫妇",恰恰是最接近普通人的选择——他们的失败暴露出FIRE运动的核心悖论:当存款数字脱离真实生活场景,再完美的数学模型也会崩塌。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的风险,FIRE生活所提出的4%收益率目前已经很难达到了,这意味着即使存够每年生活费的25倍也并不足以支撑日常生活。 再加上通货膨胀让生活成本上升,使得原本的财务规划难以维持。即使有一定的储蓄和投资,通货膨胀也会侵蚀购买力,提前退休的资金不再足够支撑长期生活。 而且国内老龄化正在逐步加深,许多人在退休后发现自己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如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这些都需要额外的财务支持。
当我们看到Sam Dogen重返办公室,看到的不是失败,而是一位清醒者的自救之路。FIRE不该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而应是优化生活质量的工具箱。与其被"提前退休"的标签绑架,不如建立"阶段性财务自由"——在35岁前完成购房首付储备,在45岁实现被动收入覆盖日常开支,在55岁开启真正自主的人生节奏。
毕竟,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是否离开职场,而在于能否掌控生活的主动权。就像《富爸爸穷爸爸》揭示的真理:"真正的财务自由,是拥有选择不工作的权利,而不是必须不工作。"
【文末互动】
你在为财务自由做过哪些努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抗焦虑存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