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马克·卡曾斯与张曼玉
马克·卡曾斯,一位危险而魅力四射的英国宝藏影评人:
他是电影的狂热分子,阅片量惊人,如同一座喷发的电影知识火山,曾以一部15小时纵横影史的纪录片巨制《电影史话》惊艳世人;
他是行动主义者,与蒂尔达·斯文顿共同创立“8½基金会”,一同发起穿越苏格兰高地的流动电影节,将重达33.5吨的移动电影院安装在一辆大卡车上,翻山越岭行驶到各处播放电影;也曾与张曼玉合作中国影展,向英国观众推介他钟爱的影片。
身兼BBC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与纪录片创作者,采访、拍片也是他传播电影奇迹的方式,曾走访各大洲,用镜头记录影史。斯皮尔伯格接受过他的采访后,称其为“人生采访”;
他的文章态度鲜明,绝不趋炎附势,不管你是大呼过瘾,还是想与之争辩,都会得到一些启发。他总能在诸如《小丑》《冰雪奇缘》这样截然不同的电影间找到联系,这或许正是影评的更高境界;
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字,能够唤起观众对电影的好奇和向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许我们可以跟随《宽银幕》这本书,一起潜入电影的世界,解除戒备,让神经舒展开来,再次发现电影的魅力,体验做影迷的幸福。
“我生性浪漫而不善谋略,总处在倾情赞美和严厉痛斥的两个极端之一。我想要让那些被遗忘的电影更多地被人感知,想要挑战标准,拓宽已知和上映的边界……生发出组织力量的零星火花。”
文 / [英]马克·卡曾斯
我刚刚和张曼玉一起度过了一周。如果你听说过她,请尽情为她倾倒。如果没有,请容我解释。她的前夫、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曾说在遇到她以前,他都不相信电影是用光环造就了影星。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尤其是从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2000)起,评论家们就称赞张曼玉是“现代性的偶像”(icon of modernity)、“当代电影中最迷人的女性”。戛纳电影节自有史以来首次在其海报上使用了真人女演员的照片就是张曼玉的照片。她婉拒了成为邦女郎的机会,却成了中国电影史上在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英雄》(2002)里的女战士。她是香港最著名的女性,又名列亚洲最知名女性之列。在我所居住的爱丁堡,她与我聊起了中国电影并一起闲逛。
之所以邀请她来是因为我是“电影中国”(Cinema China)文化节的联合负责人,这一文化节将在全英国巡回举办。当今大部分的文化节都有电影业市场,我们的文化节有一系列由爱丁堡大学举办的讲座,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社会以及美学。我想这也是张曼玉前来的原因。我们需要一个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作为荣誉嘉宾,她的作品可以像镜头一样让我们去观察这个民族的电影,我们也希望能就此了解中国以及中国人民。
张曼玉的作品出色地担当了这样的镜头!在她的讲习班上,我们首先谈及的便是香港电影令人惊讶的工作效率。从 1985 年以来,张曼玉出演过 80 部电影,而一年内出演十几部电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其中一些成本低廉、过目即忘,但是包括《新龙门客栈》(1992)在内的很多作品都是经过复杂设计、使用了数千个镜头、有舞蹈般的编排和反重力武打的动作片。
当被问及这么多道具精良的电影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拍摄出来的时候,张曼玉回答道:“因为中国人比欧洲人更能吃苦。”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一点,当时正在英国拍摄“电影中国”文化节纪录片的中国国家电视台工作人员一直工作到夜里,而其他人早就已经累趴下了。
张曼玉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关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南方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人口流动和向外移居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电影《客途秋恨》(1990)中,她饰演的年轻女子被祖父奋力推向欧洲和现代生活,后又被母亲拉回了亚洲和传统。在《爱在别乡的季节》(1990)中,张曼玉饰演的角色在美国开始了新生活,最后却精神分裂了。在《甜蜜蜜》(1996)中,她饰演的内地女孩奋力创业,想在香港过上时髦、现代的生活。
而在《花样年华》中,她又饰演了一个在香港生活的上海女人,租住的地方如此拥挤,以至于每次穿过走廊或者上下楼梯的时候都要与英俊潇洒的邻居千回百转贴身而过。很少有哪个国家的电影文化像中国的电影文化一样执着地演绎放逐的渴望、羞辱抑或浪漫,以及工作与生活空间的问题,而英美与法国的电影文化自然不在之列。
她带给我们的第3个洞见是电影方面的。张曼玉出演的5部电影都出自香港艺术电影大师王家卫之手,因此张曼玉被人称作是王家卫的缪斯女神。但事实上,就像她自己在台上时所言,“我并非家卫的缪斯;张叔平才是”。张叔平的名字即便对于铁杆影迷而言也是陌生的,但只要一看他的成就你就能发现他不仅是《花样年华》的剪辑师,还是电影的总美术设计师、造型师和助理制片人。
那些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记得当时是如何被电影带着穿过迷情的夜间世界,没有半点世俗的牵绊,也没有明日将至的概念。只是张叔平每天都会更换张曼玉的旗袍——高领、修身,这是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就风靡中国的装束。只有以新出现的旗袍做参照,我们才得以知道故事在向前发展。而这些服装以及影片中张曼玉非凡的发式还有梦幻般的音乐旋律都出自张叔平之手。他参与了王家卫所有的电影,而且似乎正是他赋予了这些电影在画面和韵律上的独到之处。张叔平作为国际艺术电影的核心人物之一,明显被忽视了。
最后,我们来将《英雄》中的张曼玉与好莱坞电影《古墓丽影》(Lara Croft:Tomb Raider,2001) 中的安吉丽 娜·朱莉(Angelina Jolie)做个比较。两部电影上映的时间相近,张曼玉和朱莉扮演的都是女战士式的角色,但是朱莉所在的影片有的是粗暴强烈的女权主义,她饰演的角色似乎只存在于单一的心理层面上,而《英雄》中的张曼玉却可以从沉思冥想到神秘莫测,从热衷说教到轻盈超脱,从静如处子到动如脱兔。我一直认为存在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东方动作电影受到佛教美学的影响,但在上述的案例中,这种差异被朱莉和张曼玉之间的鲜明对比再次强化了。两位女性人物都美丽动人,体格健美,但是张曼玉对于身体语言的娴熟和对情感把控的得当拿捏使她饰演的人物迷人得多。
现实生活中的张曼玉也很有趣:我们在爱丁堡的皇家英里大道上漫步,哼着湾市狂飙者的歌儿,你敢相信吗?
(本文发表于2007 年 4 月)
(本文选自[英]马克·卡曾斯所著《宽银幕:观看·真实·人物·别处》,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后浪授权发布。)
翻译 | 影评集
《宽银幕:观看·真实·人物·别处》
[英]马克·卡曾斯(Mark Cousins) 著
包磊 邓林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后浪
2025年1月
内容简介:马克·卡曾斯(Mark Cousins),英国纪录片导演、作家、评论家、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影节策展人。其电影史著作《电影的故事》广受赞誉并被译为多种语言,根据该书拍摄的15集系列纪录片《电影史话》曾获皮博迪奖(被称为全球广播电视媒体界“普利策奖”),2021年推出续作《电影史话:新生代》,入围戛纳电影节金眼睛奖。此外,还担任斯特灵大学荣誉讲师,讲授电影与媒体研究课程;作为影评人,长期为《展望》《视与听》等国际权威电影杂志撰稿。
这是一本“大胆开麦”“敢于挑战公论”的影评集,精选自国际知名电影评论家马克·卡曾斯刊登在《展望》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秉持着批评家的使命感,作者思考着新千年电影的诸多变化,探寻表象下潜藏的真实,以期为不甘“受骗”却无暇深究的观众提供新鲜的视野。这些文章涉及“亚洲电影美学”“西方中心的荒谬”“电影中的暴力与人文主义”等话题,亦走近并描绘了作者眼中的蒂尔达·斯文顿、张曼玉、罗曼·波兰斯基、大卫·林奇、伯格曼等电影人。本书不仅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也是留给下一代影迷的盛世备忘录。
值班编辑 | 轻风啊
值班主编 | 张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