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黑龙江大学)
近日,有网友利用AI技术制作出让课本人物“复活”的视频。在视频中,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孔子、成吉思汗变得会动、会笑,历史名人的形象从“2D”变成了“3D”。其实在2024年,CCTV就通过AI技术让数字人钱学森实现了跨时空对话,或是回忆回国经历、或是寄语青年、又或是对中国航天的发展表示祝愿。以流畅自然的动作、高度还原的容貌和声音,让这项神奇的AI“复活”技术迅速引发了网友们广泛关注。
会动、会笑、会说话的历史人物,让深厚的历史文化变得活灵活现。当历史人物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以生动、鲜活又富有亲和力的形象跃然于屏幕,教师们就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而是让“历史人物”亲自下场将历史的点滴细节娓娓道来,让学生们得以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度与温度。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曾经需要死记硬背的历史事件和时间都变得极具画面感和记忆点,不仅能够让知识学起来轻松简单,更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在课下也会因为热爱而自主学习、自行探索。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有益的AI功能将会逐步融入课堂,同时也将催生更多趣味性和知识型兼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多样、教学资源丰富虽是好事,但这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新挑战:对于AI教学不能因为想“图省力”而放任自流、想“图省心”而全权托付。在结合AI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时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仅要熟练掌握AI技术的操作,更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结合学生们特点及时调整策略,时刻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才能确保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既有技术深度也有人性温度。
“复活”历史人物的技术应用虽好,但对于部分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网友而言,掌握并滥用此类技术并非难事。一旦他们出于某种目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恶意篡改或恶搞,不仅会误导公众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更会损害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对于在网络上流传或在课堂上播放的历史人物“复活”视频,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流程,防止任何形式的恶搞或篡改,确保这类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等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提出了,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将会受到法律追责,然而,当涉及到历史人物时,这些有力的法律条款是否同样适用却显得较为模糊。只有当相关部门针对损害历史人物名誉的法律法规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后,才能进一步勾勒AI“复活”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法律责任,才能以法律的武器对抗此类视频的“弄虚作假”,才能在课堂上看到“真正的”的历史人物。
隔着历史的长河对话,是让我们能够穿越古今去探触文化的脉络,是让我们能够领略古今圣人的音容笑貌,是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理解文化,更是为教育领域注入崭新的机遇和鲜活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