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流营商环境,护航民营企业|九派时评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最近这个话题持续升温。

据报道,市场监管总局表示,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市场环境、营商环境的好坏关乎其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图片

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此言不虚。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不能缺少。在好的营商环境里,民营经济才能茁壮成长、发展壮大。

何谓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央一再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法治化名列“三化”之中。

在近期各地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优化营商环境成为高频词。不少地方都是围绕法治来打造好的营商环境。2月5日,新春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召开2025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海市委书记指出,要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具体来说,要明晰检查规范,检查事项要“双透明”,检查规范要“双认可”,检查方式要“双随机”,提高执法检查的严肃性、规范性。

此前,上海已出台《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到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从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办理,到强化法治护企,一系列制度设计,为的就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2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在服务大局中贡献检察力量”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到的一些数据很触动人心。

比如,2024年,最高检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对收集到的1500余条趋利性执法司法线索逐条分析研判,将核查筛选出的31件重点案件,分四批交相关地方办理。

再比如,聚焦违法立案、插手经济纠纷、跨区域抓捕、违法“查扣冻”等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动真碰硬,坚决依法纠正相关执法违法问题。依法惩治网络“按键伤企”所涉违法犯罪,持续优化网络营商环境。

可以说,这些举措可真正让守法的民营企业安心发展。法治健全就体现在,不能违法“查扣冻”,不能远洋捕捞,把企业当成提款机。

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诸如此类的制度安排,都是民营企业所关心的。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关键是得“法”,这个法是法律的法,也是加减法的法。

近年来,国家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既为民营企业做加法,也为民营企业做减法。

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这份高规格文件,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八个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31条具体举措就包括“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支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也在92%以上。民营企业有能力更有意愿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制度,才能体现一视同仁。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都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如果说做加法体现在让民企更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那么做减法就体现在为民企解难题,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

“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说一千道一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关键在落实。落实越到位,民企就越能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