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新能源转型的冲击下,曾经的车企王者上汽集团,日子并不好过。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1098辆,同比下滑5.04%。2024年实现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20.07%。受之所累,上汽集团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5亿元到19亿元,比上年同期锐减120多亿元,同比暴跌87%到9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损达41亿元-60亿元,同比减少141%到160%,触及上市以来的最低点。
从具体的新能源品牌和产品来看,如今已经并入荣威的飞凡汽车和曾经的“一号工程”智己汽车都在汽车市场中沉沉浮浮,难当大任。后者在今年1月的销量仅有2800辆,同比下滑44.01%,和兄弟单位的ID系列销量相比尚且落后,更不用说与头部新势力贴身肉搏。
如此压力,难免让去年7月上任的王晓秋董事长和贾健旭总裁,忧心不已。
必须要改变!这是上汽当下最急迫的事情。
于是,上汽近日先后传出两条消息,一是与华为的合作,二是涉及乘用车版块的人事大调整。
无疑,上汽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公司运营和管理结构,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并为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期通过激发新的动力。
日前,网上曝出一份名为《关于大乘用车干部任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文件,文件内容为上汽集团内部的干部任免名单,主要涉及上汽荣威飞凡品牌和MG品牌。
对此,上汽乘用车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知》的内容属实。
据了解,这是上汽集团“大乘用车板块”项目调整带来的结果。在今年1月,有上汽集团内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上汽集团计划把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MG)、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握指成拳”,未来将对自主板块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这次成立大乘用车板块,并进行人事方面的调整,重点是为了资源整合与聚焦。(调整之后)品牌方面深度整合,后台研发更加聚焦,更加集中,优化效率。”上述上汽集团内部工作人员表示。
其实,早在去年8月,贾健旭在上汽集团2024年年中干部大会上,就曾提出了“把自主作为主攻方向”,以及“5个手指捏成1个拳头”的“上汽大自主”概念。并且贾健旭还谈到要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转化率,必须要CTO和领导层最先站出来。距离上述讲话时隔不到半年时间,“大乘用车板块”的组建工作就已经开始落定,而且此次人事变动中的不少岗位涉及“获客中心”、“营销”部门,可视为贾建旭讲话中所提出的管理理念的具体落地。
从这份《通知》来看,本次人事调整超过60人,在岗位上多围绕着市场、营销、公关传播板块,上汽大乘用车新的组织框架也随之确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营销、战略及型谱规划、财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上汽大乘用车板块均进行了国内、海外划分。在营销层面,大乘用车板块设有海外营销部,薛炯任海外营销部海外公司副总经理;而国内营销部则将此前飞凡荣威、MG的营销资源进行了整合,同时分设荣威飞凡品牌事业部和MG品牌事业部,原荣威飞凡品牌总经理何明磊和MG品牌总经理周钘分别主管。
显然,资源整合使得“大乘用车板块”上下游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研发到市场的全价值链更加高效,避免了重复投资与浪费。而通过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大乘用车板块”板块实现了快响应、快调整的运作模式,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
诚然,在价格战的冲击下,很多车企在面对困境时都进行不同程度的内部改革和组织优化,力求在现阶段实现全面的突破,以便应对下半年更卷的车市。而在诸多人事变动中,上汽集团的动作无疑是规模最大的,几乎将旗下所属企业的管理层换了个遍。
对上汽而言,无论是人事调整的规模之大还是效率之高,都体现了上汽集团对内部管理结构的优化,也反映了其对未来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上汽集团正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力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除了管理机制的调整,上汽还主动牵手了华为。
2月11日,据媒体报道,华为与上汽集团的合作模式已经确定,双方将采用智选车模式打造新品牌。从上汽注册的商标来看,该品牌名初步为“尚界”。
截至目前,上汽集团、华为均未公开透露具体合作信息或证实上述消息的真实性。不过上汽集团内部人士曾透露,双方的确在进行新一轮的合作,合作的首款车型来自上汽乘用车品牌荣威(含飞凡汽车)。
近年来,华为车BU模式已经让多个合作车企的转型速度加快,而上汽与华为的合作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原因还是多年前的“灵魂论”。
在上汽集团2021年的股东大会上,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谈及与厂商的合作时表示:“上汽很难接受由单一一家供应商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它就会成为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度被业内称作车企“灵魂论”,也引发了业界对与头部供应商深度合作的思考。
事实上,这一回答被断章取义,陈虹并非拒绝与华为合作,而是拒绝无法进行算法修改、调整、数据共享的整体解决方案,这被车企视为“黑盒”。此前,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深玩家Mobileye的霸主地位不断被动摇的原因除了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崛起,还在于车企要夺回“灵魂”,其提供的算法+芯片打包的整体解决方案开始不被买账,车企需要更开放的平台做差异化的定义。
时至今日,华为在变,上汽也在变,双方的合作在保证开放性的同时仍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上汽即便“跪着做人”,也要和华为共创“灵魂”,这或许是谈判双方博弈的关键。
业内人士分析,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互补,而涉及双方在技术主导权、市场利益以及未来战略上的深度博弈。声称要帮车企造好车,不造车的华为在与车企的合作中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强势的态度,而作为中国汽车制造商巨头的上汽集团,要在自主性和开放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或许才是合作实现的关键。
但无论如何,曾经骄傲的上汽,在竞争日益激烈、内卷持续加剧的环境下,迎来了最关键的一年,大象转身实属不易,未来的上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