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乌克兰问题的“外交闪电战”致使跨大西洋联盟关系陷入动荡,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讲话更是让美欧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2月17日,为了应对这种极端被动的局面,也为了让欧洲避免在乌克兰问题上被排除在外,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牵头,欧洲各国领导人在巴黎举办了紧急安全会议,讨论未来欧洲在俄乌冲突的国际谈判中可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同时也讨论未来欧洲安全可能的方案。爱丽舍宫的3小时紧急会谈甚至被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称为“一代人只能经历一次”的会议。然而,与会的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荷兰、丹麦、北约和欧盟的领导人未能就防务升级等关键问题达成共同立场。

马克龙之所以召集此次紧急会议,是因为特朗普绕过欧洲盟友,同俄罗斯在沙特阿拉伯举办乌克兰和平谈判。作为自封的“欧洲召集人”,马克龙试图组织一次“战术会议”,在各个层面商讨欧洲的防御策略。但是事实是2月17日的会议带来的问题比答案更多。与会的欧洲领导人大多重申了他们对乌克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承诺,并坚持任何关于乌克兰的协议都不应绕过他们。但此次巴黎会议的参与者——包括法国、德国、丹麦、荷兰、西班牙、英国、波兰、意大利,以及欧盟和北约的高级官员——在欧洲可以提供何种安全保障的问题上却意见不一。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向乌克兰派遣欧洲维和部队时,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表示,他对这一讨论感到“困惑”。“我坦率地说,人们在乌克兰尚未发声、尚未坐上谈判桌的情况下,就开始讨论可能的战争结果,甚至乌克兰和平谈判的结果。因此,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针对错误的主题进行的不恰当讨论。我们还远未达到和平阶段。”朔尔茨的立场与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形成了对比,后者表示,他准备在未来考虑向乌克兰派遣英国部队。
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则表示,此次会谈原本就不指望得出具体结果。她表示,丹麦对“很多可能性”持开放态度,但仍有“很多事情”需要澄清。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Donald Tusk)则明确表示,波兰没有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的计划。没有任何北约成员国——甚至包括美国——在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上超过波兰。一名欧盟官员向德国媒体表示:“我们已准备好提供安全保障,但具体方案将取决于与各方的协商,以及美国支持的程度。”

与此同时,特朗普主导的和平谈判也在同一天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不过欧洲国家并未能参与。尽管美国2月17日承诺会听取欧洲的“意见”,但华盛顿仍然计划只与莫斯科和基辅谈判。不过,在特朗普的计划中,欧洲需要成为最主要的停火协议下执行方。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Pete Hegseth)上周表示,美军不会参与任何维和行动,而是建议由“有能力的欧洲和非欧洲部队”执行未来的停火协议。关键在于,赫格塞思强调这些部队不应受到美国安全保障的保护。这意味着北约国家可能需要在缺乏北约集体防御条款(即《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支持的情况下单独派兵——这是一个重大要求。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研究员乌尔里克·弗兰克(Ulrike Franke)分析认为,这或许是欧洲争取更多话语权的机会。“欧洲的谈判筹码在于,最终将是他们负责落实任何和平协议。这就是欧洲最终必须获得谈判席位的原因——如果他们被要求执行协议,他们就必须参与协议制定。”研究员皮埃尔·哈罗什(Pierre Haroche)则表示,关于维和部队的讨论可能会经历一个“渐进式变革”,并预计“英国和法国”会率先采取行动。2月17日的巴黎峰会上,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欧洲与美国的“新阶段友谊”已经改变了动态。自2022年2月以来,欧洲国家的军事开支一直在增加。华盛顿不再被视为可靠伙伴的现实,正在加速欧洲的防务重塑。“关于大幅增加国防支出的必要性,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图斯克在巴黎向媒体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他支持放宽欧盟财政规则,以促进更大的国防预算支出。但这一举措将引发未来关于资金来源的辩论,例如是否发行联合债务,以及是否应购买美国武器,还是如法国所主张的那样,坚持优先采购欧洲制造的军备。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峰会前曾分别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进行了会谈,讨论如何与美国保持一致。“我们寻求在乌克兰实现持久而强有力的和平,”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文称,“要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必须结束行动,并且这一进程必须伴随着对乌克兰人强有力且可信的安全保障。”他补充道:“我们将与所有欧洲人、美国人和乌克兰人共同努力。这是关键。”不过这在哈罗什看来是马克龙的一次“单独行动”。
马克龙此次邀请的国家包括欧盟在军事和外交上的主要大国,以及已脱欧的英国。这一举动有别于通常由布鲁塞尔召集的欧盟会议。马克龙在2月17日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受邀联盟”。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Orban Victor)、斯洛伐克总理罗贝尔特·菲佐(Robert Fico)等被认为过于亲俄的领导人未获邀请。此外,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对俄罗斯持最强硬立场的小型欧盟国家也被排除在外。这种运作方式并不符合欧盟的政治惯例,但巴黎峰会的形式揭示了当前地缘政治震荡的严重性。选择更精简的会议模式,表明欧盟对其冗长且低效的决策过程已失去耐心。英国智库“英国在变化中的欧洲”(UK in a Changing Europe)主任阿南德·梅农(Anand Menon)指出:“问题在于,你邀请谁,不邀请谁?在我看来,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让所有国家都参与讨论,达成共识后再决定由哪些国家主导乌克兰问题的后续行动。现在这种方式反而会加剧分裂。”欧盟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绕开正式机制采取行动并不罕见,但这一做法一直存在争议。例如,在“E3”——即德国、法国和英国——作为签署方参与伊朗核协议谈判时,西班牙和意大利曾对此感到愤怒。据报道,欧盟各成员国外长预计将在下2月25日于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进行更广泛的协调。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