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定古州元宵节:民俗与文化的交响盛宴

AI划重点 · 全文约4495字,阅读需13分钟

1.山西阳泉平定古州的元宵节以“闹红火”闻名,包括塔火、龙灯舞、跑马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2.古州的民歌民谣如《正月十五闹元宵》等,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3.当地政府在传承古老民俗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举办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除此之外,平定县还通过举办剪纸作品展、非遗民俗展演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5.古州元宵节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古州,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太行山的怀抱之中,山西阳泉平定古州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沉淀着千年的历史。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而这里的元宵节,更是一场全民全心投入、满溢着醇厚文化韵味的盛大庆典。古州的百姓们,以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铺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又以独具特色的民歌民谣为其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共同绘就、吟唱了一幅热闹非凡、饱含深情的节日图景。

闹红火:古州元宵的独特魅力

图片

图片

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武根成 摄)

平定古州的元宵节,向来以“闹红火”闻名遐迩。从正月十四的晨曦初露,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的夜幕深沉,整个古州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轻轻披上了一层欢乐祥和的盛装。大街小巷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五彩的绸带随风飘舞,空气中弥漫着烟火的气息与美食的香气。人们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对节日的期盼与喜悦,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塔火:古州元宵的标志性活动

塔火,无疑是平定元宵节里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它还有一个充满趣味的名字——“棒槌火”。制作塔火的过程,宛如一场庄重的仪式,充满了匠心与讲究。当地的老人们,凭借着世代相传的经验,早早地便开始准备。他们选取本地特有的黄土,这种黄土黏性十足,是制作塔火的关键材料。老人们将黄土细细筛过,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加入适量的水,用他们粗糙却又灵活的双手,精心地和成泥。与此同时,烧制精良的砖块也被整齐地码放一旁。

垒砌塔火时,更是需要十足的耐心与技巧。整个塔火高约1.5米,工匠们手持直径约50厘米的木棒槌,小心翼翼地在泥砖上贴出一个个圆孔形状。每一个圆孔的大小、间距都恰到好处,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火焰能够均匀地喷出。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座造型独特的塔火逐渐成形。

平定塔火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密码。其燃料选用本地特有的无烟煤,每炉装炭150—200斤,燃烧时火苗从木棒槌贴出的圆孔中喷涌,形成“千眼喷焰”的壮景。塔顶造型除十二生肖外,还有铁铸的狮子、宝塔等,暗合《平定州志》中“铸铁镇邪”的记载。当地百姓将塔火视为对“女娲补天”的延续——煤炭象征补天遗落的灵石,燃烧的塔火则隐喻炼石补天的壮举,这种信仰使塔火在平定延续千年而不衰。

图片

人们围在塔火旁烘烤花糕(武根成 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随着一声响亮的号令,塔火被点燃。刹那间,熊熊燃烧的火苗从无数圆孔中喷薄而出,如同一群挣脱束缚的精灵,欢快地跳跃着、舞动着。火焰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的脸庞,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染上了一层温暖的红色。人们围在塔火旁,从家中带来事先准备好的花糕,轻轻放在火上烘烤。花糕在火焰的炙烤下,渐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跳跃的火光中,大家的脸上满是虔诚与期待,他们相信,这样烤过的花糕,承载着塔火的祝福与力量,能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让生活平安顺遂。

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

除了塔火,平定元宵节的民俗表演同样精彩纷呈,每一个节目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巨城镇移穰村,“龙灯舞”热闹非凡。舞龙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色彩斑斓的服饰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他们手持龙灯的木杆,在激昂的锣鼓声中,步伐矫健,动作整齐划一。只见那长龙时而蜿蜒盘旋,如蛟龙在云海中穿梭;时而腾空而起,似要冲破天际,直上云霄。龙头的表演者尤为关键,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引领着龙的走向,眼神坚定而有神,仿佛赋予了巨龙生命。围观的群众纷纷仰头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与喝彩,孩子们更是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图片

在巨城镇移穰村,“龙灯舞”热闹非凡(武根成 摄)

移穰村的龙灯舞已传承200余年,2017年被列入山西省非遗名录。其表演融合武术与舞蹈,阵型包括“四门阵”“八门阵”等,源自古代军事布阵智慧。为传承这一技艺,移穰示范小学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编写《移穰龙灯舞》教材,并聘请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成聚担任辅导员。学生们从9岁起学习“甩龙头”“摆龙尾”等动作,在春晚舞台上,青黄双龙的“穿腾跃翻”已不仅是表演,更成为年轻一代的文化基因觉醒。

图片

活动当天,骑手身骑骏马(武根成 摄)

娘子关镇下董寨村的“跑马排”,则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项活动起源于古代信使传递信息,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骑手们骑着快马,在山间小道上疾驰,将重要的信息送往四面八方。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一古老的行为演变成了如今正月十六的民俗活动。活动当天,骑手们身着传统的服饰,头戴鲜艳的头巾,跨上矫健的骏马。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骏马们如离弦之箭般飞驰而出,马蹄声在村道上回荡,扬起阵阵尘土。骑手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马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古老的历史,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金戈铁马的古代。

图片

打铁火现场(武根成 摄)

朝阳堡村的打铁火更是惊心动魄。工匠们在特制的熔炉中将生铁熔化,高温下的铁水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他们手持特制的勺子,将滚烫的铁水舀起,然后用力击向天空。刹那间,铁水四溅,如烟花般绚烂夺目。每一滴铁水在空中绽放出的火花,都如同夜空中盛开的花朵,转瞬即逝却又无比美丽。围观的群众纷纷发出惊叹声,有的甚至不自觉地往后退了几步,生怕被火花溅到,但又被这美丽的景象深深吸引,舍不得移开视线。

此外,还有柏井的“魇马畀”,神秘而独特,充满了原始的力量;西回村的抬皇杠,热闹喜庆,展现着团结的精神。这些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如同繁星般点缀着平定元宵节的夜空,共同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民俗画卷。

民歌民谣:古州文化的生动注脚

平定古州的民歌民谣,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是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它们是古州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句歌词、每一个旋律都饱含着他们对家乡、对生活、对节日的独特情感。

元宵节期间,走在古州的村落里,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世界,常常能听到人们哼唱着与节日相关的民谣。“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这句简单而质朴的民谚,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元宵节期间的热闹场景。在正月十七、十八这两天,古州的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尽情地玩耍、欢庆节日,享受着这难得的欢乐时光。而到了正月十九,随着节日的结束,热闹的氛围渐渐散去,一切又回归平静。这句民谚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元宵节美好回忆的大门。

还有一首《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谣,更是把元宵节的热闹刻画得淋漓尽致:“正月十五闹元宵,大街小巷挂花灯。龙灯舞得风生水起,秧歌扭得喜气洋洋。”简单的几句歌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直白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元宵节画面。人们仿佛能看到正月十五那天,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五彩斑斓,如梦如幻;龙灯在舞龙者的手中上下翻飞,气势磅礴。这首民谣就像一幅有声的画卷,即便未曾亲临,也能让人感受到那浓浓的欢乐氛围。

平定的民歌不仅是节庆的点缀,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如《窑神调》的旋律与明代釉陶窑遗址出土陶器指纹纹路同构,老艺人即兴演唱时,音调起伏恰似陶轮转动的韵律。近年发现的清代手抄本《平定乐谱》中,“耍十七、闹十八”的民谚旁注有工尺谱,证实这些口传歌谣曾存在严谨的音乐体系。而新创作的《龙吟古州》将传统唢呐与电子音乐结合,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百万,让古调焕发新生。

这些民歌民谣,或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被人们用汗水和着泥土唱响;或是在阖家团圆的饭桌上,被长辈们带着笑容讲述;或是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被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时传唱。它们代代相传,承载着古州人民的记忆和情感,是古州文化最生动的注脚,见证了古州的兴衰变迁,也传承着古州人民的精神血脉。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时代的浪潮中,平定古州的元宵节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在传承古老民俗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汇聚新的力量,滚滚向前。

政府引导与文化活动

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视为己任,积极组织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巧妙地将传统的闹红火与现代的文艺表演相结合,为古老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落脚点,让古老与现代在碰撞中擦出绚丽的火花。

在每年的元宵节庆典上,大街小巷不仅有传统的舞龙舞狮、跑马排等经典表演,让人们重温历史的记忆;还加入了现代的歌舞、杂技等节目,展现出时代的活力与创新。现代的歌舞表演以其动感的节奏和时尚的舞步,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让他们也能融入这传统的节日氛围中;而杂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则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惊险的动作,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让元宵节的庆典更加丰富多彩。

平定县还举办了“彩灯璀璨迎新春”灯展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灯展上,各种大型彩灯造型独特,创意十足。有的以古州的历史故事为主题,通过精美的彩灯造型,生动地展现了古州的历史变迁;有的以现代科技为元素,将声、光、电完美结合,打造出了如梦如幻的灯光效果。游客们在灯展中穿梭,仿佛置身于一个光的世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彩灯,还深入了解了古州的文化。

图片

精美的剪纸作品(武根成 摄)

此外,平定也通过举办剪纸作品展、非遗民俗展演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剪纸作品展上,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艺术家们用手中的剪刀,在纸上剪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和各种吉祥图案,展现了古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非遗民俗展演则汇聚了平定的各种非遗项目,如平定武迓鼓、平定刻花瓷等,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与民间创新

平定县的非遗传承人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借助“线下+线上”的模式,将剪纸、布艺、葫芦烙画等非遗技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在线下举办展览和讲座,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的魅力。展览中,精美的剪纸作品、绚丽的布艺制品、独具匠心的葫芦烙画等一一陈列,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在讲座上,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向大家传授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网友关注。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将自己的制作过程拍摄成短视频,配上生动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让网友们能够直观地了解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直播中,他们与网友们实时互动,解答网友们的疑问,还会现场展示制作技巧,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和追捧。

一些民间艺人同样积极创新,他们将现代的音乐元素、歌词内容融入传统的民歌民谣中,创作出了许多新的作品。他们在保留民歌民谣原有旋律和韵味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音乐的节奏和现代的歌词,让这些古老的民歌民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新作品不仅在古州当地广为传唱,还通过网络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平定的民歌民谣。

民俗空间:历史场域的当代重生

在娘子关固关驿道,“九曲黄河阵”的巡游路线与明代军事布防图完全重叠,游客穿梭其中时,手机扫码即可触发AR特效:古战场旌旗与社火队伍虚实交织,马蹄声与电子音效共振。下董寨村的“跑马排”更衍生出沉浸式戏剧《驿路千年》,村民扮演古代驿卒,游客可参与解密通关文牒,将民俗体验升级为文化IP。

今日的平定元宵节,既是耄耋老者围着塔火烤花糕的温情场景,也是少年舞龙队登上春晚的荣耀时刻;既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民谣在村口槐树下的传唱,也是非遗直播中网友刷屏的“666”。当染花纸技艺传承人杨育新在抖音展示“毛头纸染色八十一法”时,传统乡韵已化作数字时代的文化符号。这种“古老DNA”与“现代RNA”的融合,证明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复制,而是如同塔火的烈焰,在每一次燃烧中重构新生。

平定古州的元宵节,就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传统与现代交织共鸣,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美妙的乐章。热闹非凡的闹红火,是激昂的快板,以其热烈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奏响了欢乐的最强音;悠扬的民歌民谣,是抒情的慢板,用那深情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诉说着古州的历史与情怀。二者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古州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这不仅仅是一场节日的狂欢,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平定古州的元宵节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古州,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赵瑞 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