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1

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格调是装不出来的

图片




大部分《格调》的读者,多少会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根据书中的标准偷偷“检验”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有人会觉得洋洋得意,有人会觉得受到冒犯,更有不少人会把书里的条条框框当作“日常生活指南”照猫画虎,让自己至少看起来“像个上等人”。如果真这么做,恐怕就陷入福塞尔的陷阱中了——事实上,美国社会那些以“上流人士”自居,矫揉而虚伪的笨伯,正是他讽刺的对象。在这里,剧情发生了反转,作者那种温柔的刻薄和善意的恶毒表露无遗。



图片



格调是装不出来的

文 | 群学君

来源 |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作为一名严肃的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专家,保罗·福塞尔大概不会想到,真正让他在学术界之外声名大噪的,却是一本不那么“严肃”,充满戏谑、调侃和讽刺的作品《格调》。1998年《格调》首次被引进中国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迄今长销不衰,最新的一版已重印13次。不仅如此,这本书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据说,至少有两样东西因本书的广泛传播而衰落,一个是保龄球,一个是轿车后档玻璃上悬挂的毛绒玩具——都因为不够有“格调”。今天常被某些圈层提及的所谓“老钱”(old money)和“新钱”(new money)的概念,也是从《格调》开始进入中国人视野的。


50岁以前,保罗·福塞尔走的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学院派学人成长道路:出身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从小接受精英人文教育,对国家高度忠诚,对社会正义和人类命运充满关切——他在二战前线反法西斯的英勇表现很大程度也源于这种情怀,在顶级大学任教,研究经典的人文议题等等。年过半百以后,福塞尔的文风一变,发表了不少有关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文化评论,他的视角敏锐独又少有晦涩的术语和理论,语言辛辣尖刻又不失幽默和善意,在收获大量读者的同时,也往往引起不小的争议,尤以《格调》《恶俗》《制服》(后两部可以视作前者的续篇)等为代表。


图片


《格调》的英文原题是CLASS,在英语中,这个词既有阶层、等级的意思,也有档次、品味的含义,作者以此作为书名,一语双关,指的是通过生活习惯和文化品味来理解美国人的社会等级。在福塞尔看来,社会等级问题是当代美国社会一个复杂、微妙又常常令人尴尬的敏感问题。尽管许多美国人回避这个话题,但他依然把美国社会分成三个等级:上层、中层与下层,每一层次内部又有若干层级。与大部分关注社会分层的社会学家不同,福塞尔不是从职业、收入或者财富的角度划分和理解等级问题的,他认为,是人们的生活品味和格调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层级属性,而这些品味和格调又是从他们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的举手投足中表现出来的。《格调》正是从这个角度入手,展示了一幅美国社会各阶层彼此间泾渭分明的众生图景,这其中因出人意料而引人入胜的例子俯拾皆是:


就外套而言,“藏青是中上阶层的颜色,紫色属于平民阶层”,而“米黄色雨衣远比黑色、橄榄色和深蓝色雨衣级别要高”;至于裤子,中上阶层的典型配置是“绣着绿色小青蛙的白色帆布裤”或者“绣着深蓝色鲸鱼的淡绿色长裤”。


在饮食上,美国中上阶层钟爱那些充满异域情调的舶来品:法国蛋挞、意大利面、鹅肝酱、羊肚菌乃至大象肉排;辛辣食品则是典型中下阶层的偏好。最受中产阶层欢迎的冰淇淋,其口味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香草、巧克力、杏仁、草莓(或其他水果)。至于那些所谓高档餐厅,往往是上层人士不屑一顾而中产阶层趋之若鹜——用福塞尔的话说,“中产阶层进餐馆根本不是冲着食物去的,他们冲的是考究的装潢和管弦乐队”,根本不在乎“端上来的菜是由一队热力工程师将事先做好的半成品用微波炉加工出来的”。


对于汽车这件典型的“身份标识物”,福塞尔的论断多少有些“标新立异”:在他看来,美国的上流社会往往不怎么重视汽车品牌,因为“汽车的历史过于短暂,不配进入古典风范的行列”,因此他们大多选择雪佛兰或者福特之类的大路货敷衍了事;捷豹或者宝马之类的高档车,反倒是中产阶层的首选,而奔驰则标志着一种“高级的庸俗”。


精神食粮同样有鲜明的等级属性:上层钟爱《时代》周刊或者《财富》杂志;中层是《国家地理》《纽约客》之类的拥趸;销量巨大的《读者文摘》则是贫民阶层喜闻乐见的读物。


……


图片


大部分《格调》的读者,多少会在阅读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根据书中的标准偷偷“检验”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有人会觉得洋洋得意,有人会觉得受到冒犯,更有不少人会把书里的条条框框当作“日常生活指南”照猫画虎,让自己至少看起来“像个上等人”。如果真这么做,恐怕就陷入福塞尔的陷阱中了——事实上,美国社会那些以“上流人士”自居,矫揉而虚伪的笨伯,正是他讽刺的对象。在这里,剧情发生了反转,作者那种温柔的刻薄和善意的恶毒表露无遗。


狡黠的评论家究竟想表达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第一,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总希望让自己举止得体,品味优雅。第二,这种体面——就像本书第九章中描述的那群“自由而富有创造力”的“另类”一样,是内在精神气质的外在展示,它是慢慢涵养出来的,而不是一个晚上就可以装出来的。

图片







THE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