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存古学堂与成都黉门街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战功赫赫的陕甘总督、崇庆州(今崇州市)人杨遇春(1761—1837)告老还乡,在成都南门外受领一座壮观雅致的府邸。
杨遇春像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确立高等专门学堂体制,随之“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席卷全国,四川地区自1906年起相继兴办法政学堂、藏文学堂、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存古学堂五大专门学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7月20日,四川提学使赵启霖在此创办存古学堂,杨家子孙将受领的府邸捐出,作为校址。学堂所开设课程基本为经学、史学、词章三科,所招学生也多是废科举前各县的秀才。许多衣着长衫、清秀儒雅的秀才在学堂来来往往。
旧时称学宫为“黉”,《后汉书·仇览传》中有“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黉门即学宫大门,有黉门监生、黉门客等名称。“身入黉门,天子门生”是古代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喜事,对于读书人来说,“黉门”就是一个神圣的词语。
时间一久,学堂前的这条小街就被命名为“黉门街”。“黉门”一词为这条街增添不少书香雅韵。
1966年,黉门街改名红专西路,当时的《四川日报》报道:“……从南门大桥(黉门街)至小天竺街东口为红专西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命名“黉门街”。“黉门”一词显示着这条街独具的传统文化魅力。
20世纪90年代的黉门街(图源:《成都街巷志》)
2018年1月,由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与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共同打造的黉门街75号文化聚落开幕,成为成都首个社区众筹文化聚落,国学、古琴、书法、绘画、蜡染、竹艺等多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汇聚在此,从此丝竹管弦、笔墨书香不断。
黉门街75号社区众筹文化聚落
2019年,武侯区结合锦江公园建设,打造了以弘扬国学文化为主线,集国学文化、美食体验、音乐休闲和社区治理于一体的黉门里特色街区。
存古学堂以“研究国学、发扬国粹、沟通古今、切于实用”为宗旨,强调“专以尊孔为主,崇尚道德,期养成高尚之学风”。学生国学功底要求较高,主要在前清举人、贡生、秀才、监生和新式中学堂学生中遴选。其校长、教员基本上都是前清遗老,有功名的饱学之士,先后有谢无量、刘师培、廖平、吴之英、骆成骧、宋育仁等蜀学宿儒。
1910年,谢无量(1884—1964)成为首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校长),年仅25岁,“众学子甚轻无量,故意多所问难,殊一经接谈,大为震惊,不意‘翩翩一少年’之无量,竟能引经据典、从容解答,其政既博,其议尤精。众始悦服”(见邓穆卿《名流谢无量》一文)。
谢无量
一时之间,存古学堂声名大噪,读书人皆以在此读书为幸。存古学堂也培育许多人才,如蒙文通、陈志学、刘晦愚、杨子敬等。
1912年,存古学堂更名为四川国学院,位于国学院西侧的小巷便被称为“国学巷”。
1919年,四川国学院更名为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1927年,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改为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成为公立四川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31年,公立四川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其后因学校屡经变革,逐渐消失。其旧址曾改为济川中学校舍,1949年后改为成都第十六中学校,现为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