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行走丨花木兰《木兰辞》与石拐黑山头

图片

寇云中(今托克托),太武帝亲讨之,

国情危亡军情紧急,花木兰替父从军。


脍炙人口的《木兰辞》,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成为人们仰慕的巾帼英雄。


这是一首没有作者署名的南北朝时期民歌,查阅相关资料,最早出处是在唐朝最有名的佛教学者陈释智匠,收集在《古今乐录》中,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横吹曲辞》中,撰者编注说,南北朝时期《木兰辞》在民间乐府歌坊传唱,已经很是流行闻名了。


图片


《北史列传》记载:“蠕蠕之人昔来好为顽器,每来抄掠,驾天牸牛奔遁,驱犍牛随之。”


《魏书》记载:“神蒨元年八月,大檀遣子骑万余入塞,杀掠边人而走”。


蠕蠕是北魏对柔然人的蔑视,《北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语录:“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其号为蠕蠕。”


太武帝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打仗只靠蛮横武力,没有韬略计谋,败多胜少,讽刺他们是不会思考的爬行虫子,并号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人侮辱性地统称为蠕蠕。


所以,在浩瀚的魏书中,只有《魏书·蠕蠕传》,而没有柔然的称呼,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称之为“鬼方”“凶奴”“北虏”“北狄”。


北魏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冬季,柔然大规模进击北魏。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亲自率军出征,却惨遭失败,自此以后,与柔然的战争接连不断。


图片


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驾崩,年方16岁的太武帝拓跋焘登基。


柔然人探得消息,趁北魏皇权交替政权不稳,混乱之时,欺太武帝少主年幼,一口气攻克北方“六镇”,(今固阳、武川等地),率6万骑兵跃马越过阴山,又攻破五原(今包头麻池古城)拿下云中(今托克托县城),攻陷北魏故都盛乐(今呼市和林格尔土城子镇),剑锋直指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公元424年,在国家社稷民族危亡之际,刚刚登基的少年英主太武帝拓跋焘,力排众议,不顾安危,亲自率兵御驾前线征战,《魏书》记载:“始光元年秋,乃寇云中,太武帝亲讨之,三日二夜至云中。”


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市)到云中(今托克托县城),山林沟壑,道路崎岖,约有四五百华里,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救援,三日二夜至云中,基本是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可见军情是多么严重危急。


花木兰就是在这国情危亡,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替父参军的。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可汗就是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开国太祖,宣武帝拓跋珪是鲜卑族,当年开创立国,自称为鲜卑汗帝国,鲜卑族称自己的最高首领为大汗、可汗,以此分析,花木兰应该也是鲜卑族人。


北魏创立实行府兵制,就是全族武装,全民皆兵,和平年代,畜牧屯垦,一旦发生战争,扔下农具,骑上战马,奔赴前线。


特别是军户人家,官方都有户籍记录在案,平时还享有食禄军饷补贴,减免苛捐杂税等诸方面的优惠,所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是必去不可的可汗帝国铁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时紧急动员令。


图片


《木兰辞》: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花木兰来到前沿阵地黑山头,是石拐山头。


近代史学术专家最感兴趣的是花木兰到底是哪里人?她去征战的地方,具体在哪里?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大多数专家从字面分析,木兰的家乡应该在河南,可汗所属的牧地,这里所说的河南不是河南省,是指黄河南岸。


以一匹马奔驰一天百里行程距离计算,有专家甚至确切地指出,是今天的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里已经消失的古代 “统万城”,或者是十二连城(也称五花城),也有说是今天的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域。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黑山头是花木兰奔赴战场,夜宿兵营的第一站。过黄河,一天的路程,暮至黑山头,黄河作为地理上的一个地标,指明了黑山头的确切位置,大多数专家依然从字面分析,得出结论是阴山。


阴山距黄河边也是一匹马奔驰一天的行程距离,有的专家考证具体到昆都仑山谷,或者是怀朔镇地域(今固阳)。


那时,阴山背后怀朔等“北方六镇”丢失,阴山前云中郡、五原郡沦陷,太武帝车驾云中郡,花木兰所属的骑兵队伍应该是后续援军,队伍过黄河,奔黑山头,不去施援云中郡和五原郡,说明当时战局已经发生了变化,战场已经从敕勒川草原,转移至了黑山头。


图片


阴山蒙古语名称为“达兰喀喇”。“达兰”是蒙古语“70个”数字,“喀喇”是藏语黑山头,少数民族漫长的历史沿革,蒙汉藏语交融,意译为“70个黑山头”。


北魏与柔然的战争,每一次侵犯和反击战,都是从“北方六镇”,或者是敕勒川草原为主战场展开,魏书史记上所称谓的黑山头,根据当时发生的大事件,时间地点记载考查,一般泛指包头至呼和浩特大青山这一段山脉。那么,这70个黑山头又是从何得名而来的?考查内蒙古地方的起名来历,无论何朝历代,无论什么民族?历史上大多数以地理风貌特征而来,大青山这一段山脉能够成为黑山头的地理特征,非石拐山头莫属。


图片


石拐煤系东西横断200多公里,南北延伸100多公里,尤其以石拐老区山峰险峻,露头煤最为显著,每到夏秋季,山洪暴发,冲刷出来的露头煤,把半截山头都染黑了,整座山都成黑褐色,游牧民族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以地理特征命名为黑山头。


70个黑山头,并不是具体数字,只是众多聚集在一处的黑山头的统称而已,这正是石拐老区煤炭黑山头,最为显著的地理特征。


有史学专家分析认为,《木兰辞》中的黑山头,是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小罕山,也有人认为是凉城县阿巴汉喀喇山,或者是呼和浩特的小黑河杀虎山,有的甚至考证出是呼伦贝尔的大黑山,因为山上黑石嶙峋而得名,都是一种字面上的推测联想,史学专家们的故乡情结而已,没有充分的理由,缺乏严谨的历史资料依据。


鲜卑族人普遍视为的石拐区黑山头由来已久。在北魏,尤其是以怀朔镇为重镇的所属辖区石拐五当沟古道,成为南出敕勒川,沟通北魏首都平城的咽喉通道,石拐黑山头在北魏鲜卑族人中已经是口口相传的望京大道,怀朔镇更是以黑山头作为五当沟古道驿站的地理坐标。


直到现在,固阳武川一带民间,还有人把石拐称成为黑山(煤山),呼包二市的人们,习惯称阴山为大青山,青为黑,古人名忌讳黑,替代为“青”或“黛”,大青山直译为大黑山,这个黑的由来,也是因为石拐的煤山之源而起的由头。


近年来的石拐考古发现,石拐赵长城后坝障城遗址、腮大坝烽火台遗址、石拐喇嘛坝庙台遗址、石拐三岔口前坝障城遗址、石拐五当沟古城坝梁上烽燧遗址,带“坝”字的遗址四方八面,分布石拐城区,如此之多的地名带有“坝”字,也给好多外省史学者专家带来迷惑。其实“坝”也是蒙古语音译,坝亦作大坝,是蒙古语“打巴罕”的另一种语音译法。


图片


粗略来讲,“打巴罕”可以理解成山岭沟谷前的平坡地。比如腮(赛)大坝,全名是“赛大吧罕”,汉译为“山岭高处平坦的好地方”。


如果与障城、烽火台、烽燧遗址联系起来,其中就有“守望者”“守卫者”“牧马者”,进而衍生出来的意思,还有瞭望、哨卡、城堡、据点之意。这种地名,本身就是蒙汉语合璧转化创造,对石拐区地域古代历史文化内涵定性的佐证产物。


石拐区周边这么多哨卡、城堡、据点,可以印证,从秦汉一直到北魏时期,都是重要军事防线基地,也是兵家交战的必争之地。


花木兰马不停蹄地奔驰到黑山头,应该说已经是到达了交战的前线。古代的争夺战,特别是在草原大漠上,胜利的重要标志就是攻克收复城池据点。


当时北魏的“北方六镇”,已经被柔然占领,黑山石拐区,盘踞怀朔镇不足30华里,是怀朔镇的南门户,也是骑兵发起冲锋的最佳距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以听见敌军战马的鸣叫声,可见临战气氛是多么紧张。


关于“燕山胡骑”,许多专家提出了质疑,古代的燕山全名称为燕然山,在今天的外蒙古境内杭爱山。夜宿阴山石拐黑山头的花木兰,怎么能听见几千里外燕山胡骑鸣啾啾?有的专家依此分析,黑山头是到了外蒙古燕然山的脚下。


在古代的诗句里,提到燕然山,一般都是代指征战对象,例如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李白的诗:“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吴融诗:“待勒燕然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


图片


柔然实际上也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分裂为东部鲜卑,西部鲜卑,北部鲜卑,《汉史》上也称为东胡,西胡,北胡。


北魏是东部鲜卑部落,柔然是西部、北部鲜卑的联盟体,花木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简言之,就是听见的战马嘶鸣叫声,是从燕然山过来的胡骑。


朔气传穿金柝,寒光照铁衣。

花木兰征战地黑山头,是石拐山。


太武帝拓跋焘在位28年,有记载的13次御驾亲征,其中有9次是讨伐柔然的。


公元429年4月,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柔然,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峨山进军,太武帝亲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进军,两军夹击,柔然大败,可汗大檀率部西逃。《魏书》记载: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


这一仗是收复“北方六镇”之激战,花木兰暮至黑山头,石拐黑山头前方鏖战的时间地理环境,就名副其实,印证了《史书》太武帝拓跋焘向黑山进军的记载。


《木兰辞》描述这次战争的实况情形:“朔气传穿金柝,寒光照铁衣” 也正是阴山的四月天气,花木兰行军至黑山头,应该是奉命追剿遁逃藏在石拐山沟里的柔然残兵败将。


《魏书·来大千传》史书记载印证:“车驾北伐,大千为前锋,大破虏军。世祖以其壮勇,数有战功,兼悉北境险要,诏大千巡抚六镇,以防寇虏。”


这次激烈的战斗,不仅收复了北方六镇,还一鼓作气,把柔然一直追赶到漠北燕然山。


《北史列传》记载“车驾从浚稽北向天。山,西凳子阜、刻石记行、不见蠕蠕而还。”燕然山也叫天山。这场战役击碎了柔然人进军中原的幻想,称雄漠北的态势,稳定了北魏边境许多年的安宁。“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史书上赫赫有名的黑山头战役,威风凛凛的北魏英主太武帝拓跋焘,大名鼎鼎的花木兰将军,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黑山头石拐煤城区,却因为历史的沿革,地名的演变,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不为后人所知。

            

图片


今天拂开封尘,揭开往事,让石拐区的父老乡亲后辈子孙,知道石拐曾经在历史上发生得轰轰烈烈的一件大事。

  

花木兰将军,阴山征战十年,石拐(煤)黑山头写下了她壮丽的青春,五当召河流芳她千古的美名。


中国历朝历代,对花木兰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唐代天子追封花木兰为“孝烈将军”,宋朝修建了木兰祠供人朝奉。元、明、清朝,在河南、陕西、河北、内蒙古先后发现了“孝烈将军”石碑,武汉木兰山风景区,有一座木兰将军庙,木兰将军墓,固阳蓝天白云下辽阔的木兰广场,木兰大街,所以如此,都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缅怀追思,这大概就是人性崇尚善良美丽,敬仰英雄烈士,倡导孝忠悌信礼义的一面。


笔者在整理花木兰史料,研究地方史志时,同样无意或者是有意地向自己的故乡石拐靠拢,故乡的情结贯穿了始终,为故乡石拐母亲挺起的宽阔的胸膛上,曾经驰骋过花木兰将军的铁骑而自豪!       


图片


一个名人点亮一座城市。我希望通过这篇〈木兰辞〉考古文章索引,把我们石拐大发街的某座黑山头,命名为木兰山,雕塑木兰像,以期纪念拜谒这位曾经在石拐征战过的巾帼英雄。


本文引用了下列资料:
《北史列传记》《魏书》《北史》《魏书·蠕蠕传》《魏书·来大千传》《北史列传》
关联阅读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