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线装书局出版的《忘忧清乐集》
《忘忧清乐集》书名取自宋徽宗“忘忧清乐在枰棋”诗句,是南宋棋手李逸民收集整理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围棋刻本。该书兼收并蓄,保存了大量宋及以前的理论著作和棋局史料,收录了《棋经十三篇》《棋诀》《论棋诀要杂说》等理论著作,汇集了北宋和北宋以前的棋谱、棋势一百多局。《忘忧清乐集》流传神秘,为后世棋谱的编纂格局树立了典范,被读者评价为“古棋谱大约此谱为最,是以不可不读也”,是围棋典籍中集大成之作。
几度失传,珍本重现
《忘忧清乐集》成书之后流传不广,世所罕见,后世一度认为此书流传之中已经散佚。宋元目录中仅有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有所记载。清初钱曾喜获此书,著录在他的《读书敏求记》中。但是由于版本出入,或者误记,钱曾记此书为《棋谱》,书名、卷数都略有出入。嘉庆年间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读了钱曾所记,对此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够收藏到此书。清嘉庆七年(1802年),黄丕烈的心愿在一次访友中实现了,他在华阳桥顾氏试饮堂观赏友人藏书时见到了宋本《忘忧清乐集》,翻检内容确认,这部书就是他心心念念的钱曾所记《棋谱》。其后几番求购,都未能如愿。后来,书主人念及黄丕烈“为书着魔”,终于将书转让给他了。从心心念念到收藏成功,黄丕烈自己都觉得缘分奇妙:“余所遇之奇与巧,无过于是者。”顺利收藏之后,黄丕烈还曾与好友钱大昕分享此书,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对此书亦有记载。这段收藏,也成为了藏书史中的一段佳话。
黄丕烈之后,此书又有汪士钟、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等藏家收藏,清末南陵徐乃昌更是将宋本影摹刊刻,让此书化身千百,在民间流传。如今宋本《忘忧清乐集》在国家图书馆就有收藏。从宋元偶有流传,到清初钱曾藏其残本,再到一百多年后,黄丕烈收藏到此书宋椠,直至今日宋本归公,棋魂赓续,绵延不断。《忘忧清乐集》几度失传又重新出现,终于使宋及以前棋手的心血得以保留。
兼收并蓄,以备精研
珍本稀见,足以让藏者重视。但是稀见只是《忘忧清乐集》众多特点之一。《忘忧清乐集》兼收围棋理论和实战棋谱,堪称后世围棋棋谱的范型奠基之作,元明棋谱大都根据此书模式加以衍变。此外,书中保留的大量古谱犹如传世秘籍,让读者穿越时空,与先贤棋手博弈,在棋局变化之中,凝心神、谋远虑、识大局、忍心性。
围棋理论,鞭辟入里。书中收录了不少棋艺理论方面的著名文章,如张靖的《棋经十三篇》《论棋诀要杂说》、刘仲甫的《棋诀》。这些博弈之道,都是古人长期积累总结出来的下棋心得。进退取舍方寸间,心态非常重要。《忘忧清乐集》的棋理部分,对于棋手下棋中应该具备的修养和德行、应该有的心态和格局做了介绍。书中很多观点无论是下棋练心,还是为人处世,都值得品味琢磨。如下棋应善于面临“日日新”的局面和挑战,减少得失胜负心,要目光长远,深思熟虑。“博弈之道,贵乎谨严”,应步步深思熟虑,少下随手棋。再如,下棋如用兵,应知道变通,出其不意,“宜勿执一”;下棋时既要有良好的棋德修养,也要考虑到人性的特点。棋手应“语默有常,使敌难量”,观察对手则须知“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另外,另一部围棋理论《棋诀》则是北宋哲宗、徽宗时期独步棋坛的国手刘仲甫所作,他在书中第一次把布局问题提到了战略的高度,还提出了准确把握作战时机的重要性。《忘忧清乐集》在棋手应该保持心态和修养,以及局势把控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论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弈棋之道,洞微度情
围棋入门极简,所藏甚深。围棋之道,虽为小数,实用心之事。《忘忧清乐集》作为棋谱,详加参悟,可在细致入微处体味人性人情,于人生诸事之虚实、人心向背的认知亦大有补益。其中蕴含的围棋文化精髓,值得细品。
在棋艺上,初学者得之,可窥门径而览高品,正心诚意,参悟下棋之乐,感受古人所想;棋中熟手,则在棋局细节中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窗冥,感受时时变化带来的一片灵机。读此书,也会感受到费尽通盘打算,胜负仍需顾及趋势人心。更进一步,还能品味到执前人之谱,可炼今人之心。古谱的趣味也正在于常读常新,奇正相生,虚实互用,炼化于行,进而于棋盘方寸中和人生博弈里愈出愈奇。
在心性试炼方面,《忘忧清乐集》堪称方寸中见广阔天地,将下棋应有的心态、格局、谋略等尽展卷中,富有启发性,意蕴深远。“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书中告诫棋手要破除执念和胜败之心,破而后立,谋定而后动。在格局方面,《棋经十三篇》告诫读者要胸怀全局,目光长远,不能迂直愚蠢固守棋谱,要独立思考,不为外界所动,“一流棋手谋定棋局,围攻取胜;二流棋手阻断对手棋势,以期得到好处;三流棋手拘泥边角胜负,用心盘活的只是一小片格局”。
每每品读《忘忧清乐集》,书中蕴含的攻守得失、动静虚实、生死奇正仍旧能给人启发。少时读之识人通势;中年读之历练内心;晚年读来感受阴阳之道,动静之权衡。无论何时,深入品味,都能剥啄展阅,欣喜竟日,于身于心大有进益。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