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只有40岁,检查却发现静脉血管老化程度相当于60岁!“生物年龄”的加速,是影响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黄楷教授团队联合国际生物数据库,创新地开发了一个基于“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风险识别模型——VTE PhenoAgeAccel,为超早期识别高危血栓提供了更精准的策略。
“只需要做一些基础代谢的检查,根据检测人员的生活习惯、家族史等基本资料,在模型上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血栓诊断的精准度,提前识别那些在传统检查中可能被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事件。”黄楷教授告诉记者,该模型已经在临床应用,未来或会实现AI+飞行器诊断及配送药物的整体诊疗方案。
身体早衰,血管先栓
身份证上的年龄并不能代表你的“真实年龄”,也不能说明大家真实生理状态;所以常常不能从“年龄”发现我们真实患病风险,尤其是血栓的风险。
有的人年龄只有40岁,但是血管却堵塞,呈现超乎年龄的衰老程度。而这类人群更容易罹患静脉血栓(简称VTE)。这是全球三大致命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深静脉血栓(DVT)和肺动脉栓塞(PE)也呈现年轻化趋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黄楷教授团队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基于VTE PhenoAgeAccel,研究者对人群进行了衰老定义:分为生物学更年轻,以及生物学更老的人群。在矫正了多重混杂因素后,团队发现与生物学更年轻的人群相比,生物学更老的人群血栓累积风险更高。换言之,加速衰老促进血栓的发生,即“未老先衰”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栓。“这意味着,尽管随着年龄增长,血栓风险逐渐增加,但传统上依赖于社会年龄增加(即按出生日期计算的年龄)反映的个体的生理状况和健康风险,常常会导致大量人群出现漏诊的情况。”
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生物年龄”的加速,才是影响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生物衰老和遗传风险联合能增加VTE的风险评估。当个体同时面对生物老化和高基因风险,这二者在增加VTE风险上,起到了“1+1大于2”的作用。此外,团队还验证了恶性肿瘤、肥胖人群“加速衰老”更容易血栓。
血液指标,精准识别血管高危人群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静脉血栓风险?黄楷教授团队联合国际生物数据库创新地开发了一个基于“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风险识别模型—VTE PhenoAgeAccel。
“VTE PhenoAgeAccel是一项基于简单的血液学指标计算而来的生物衰老指标,包括了器官和系统的血液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葡萄糖、肌酐、白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平均细胞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黄楷教授介绍,把这些相关指标输入模型后,进行数据分析,很快就能识别血栓高危人群。
黄楷教授表示,“该模型已经应用在血管外科,我们发现,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幅度提高血栓诊断的精准度,提前识别那些在传统检查中可能被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事件,从而实现更早的危害和预防,减少血栓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据悉,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在血液专业领域的顶级期刊《美国血液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上发表,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研究不仅为血栓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衰老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AI+低空物流将让血管衰老筛查更便利
长期久坐者(如程序员、长途旅行者)、癌症患者(尤其是化疗期间)、肥胖患者等均是血管早衰的重点人群。黄楷教授指出:“衰老可能通过影响静脉功能,导致持续静脉高压,加速了静脉衰老,导致血栓风险增加,而衰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过程,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手段,能够让衰老不再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通过早期识别衰老加速的高危人群,我们能够为个体提供更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减少血栓和其他严重相关疾病的发生。”
“保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增加运动,坚持每年1-2次科学体检,易栓人群定时开展基因检测,避免饱食、嗜烟酒、久坐久站,疲劳工作,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习惯都是预防血栓的科学方法。”黄楷教授介绍。
“未来我们可利用飞行器携带筛查模型,从而实现不在医院就能筛查和诊断。”黄楷教授表示,未来该模式的精准筛查和诊断可将AI驱动的疾病预测(预防医学)与低空物流(即时干预)结合,形成“预测-诊断-治疗”闭环,从而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的响应效率和覆盖面。
文、图 |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黄睿 苏扬帆 林丽玲 杨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