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甘肃皋兰:梨园人家 富庶生活 “什川灯火”照亮幸福路

甘肃省皋兰县是太平鼓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母亲河畔的什川梨园,百姓依托古梨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闲适富足。春节期间,兰州鼓子、太平鼓、铁芯子、舞狮舞龙、划旱船、什川灯火等非遗年俗就会精彩亮相。

图片

什川花灯(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灯火映千年,解密花灯渊源的文化密码

灯火是各种造型纸灯的总称。什川的灯火从设计、造型、编扎、绘画都独具一格,以其数量繁多、造型美、绘画古朴、色彩淡雅而博得群众喜爱且远近闻名。“什川灯火”又称“花灯、彩灯”,是什川春节社火独有的特色民俗。什川花灯的种类不断丰富,有宫灯、龙灯、莲花灯、盆景灯、鱼灯、十二生肖灯。早在2017年什川灯火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终一生,成一事。“什川灯火”市级传承人魏世发始终牢记父亲嘱托,坚持钻研花灯技艺,并致力于改良创新。“我们祖辈几代都是木匠,从小看着父亲做花灯,耳濡目染,对花灯情有独钟。从十八岁开始,我就跟着父亲做花灯,已经三十多年了。把它传承下去,这是我的使命,也是作为传承人的义务。”魏世发说道。

据魏世发介绍,制作花灯时,它的形状和骨架是最重要的,具体的搭配一定要合理,符合它所包含的寓意。比如说五谷丰登,里面就要扎上一些西瓜、桃子、玉米、稻谷等;年年有余,就要扎上莲花和鱼的装饰,更加生动形象。根据当地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十二晚上都要耍花灯,他从腊月开始已经做了8对16盏花灯,都已归整摆放,等待社火队“接花灯”。

匠心制作,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在魏世发家,前来参观和认领花灯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院中一排排漂亮的花灯让人赏心悦目。制作花灯非常有讲究,当问到制作花灯的重点和流程时,魏世发拿起准备好的材料边做边说:“花灯的制作工序也是非常严谨的,一是取材,购买细竹、铁丝、彩纸等材料;二是截篾,按花灯的大小截取篾条所需的长度;三是编织,用软纸搓成纸捻,蘸浆糊将篾条依造型在链接处扎紧晾干;四是糊灯,取好纤维、有韧性的绵纸或绸纱进行裱糊;五是彩绘,根据灯型所需,进行彩绘,图案有人物、八仙、山水花鸟、仕女等;最后是装饰,在周边分别饰以花边,然后粘贴上一周排须,再配以彩球、彩穗等,这样一盏花灯就算完工了。”听完魏老师的详细介绍后,大家对花灯的制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还有几个年轻人现场就要拜师学艺,魏老师当即收徒,表示一有时间就让他们来跟自己做花灯,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什川灯火”传承下去。

“我特别喜欢花灯,今天来魏老师家参观,真的非常震撼。看魏老师做花灯,还是有难度,但我还是想学习做花灯,希望我也能像魏老师一样,做出漂亮的花灯,把这份美好与祝福传递下去。”前来参观的魏德轩说。

图片

市民游客展示花灯(皋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守护灯火之光,点亮民俗之魂

苏义鸿是“什川灯火”县级传承人,他在制作花灯时,对花灯的工艺、材料进行了改良,同时还结合花灯寓意,绘画十二生肖、山水等图案,增加花灯的灵动性。

他介绍,花灯一般都采用蜡烛,以前扎骨架都用的是浆糊,比较容易松动,所以他今年制作花灯骨架选择了铁丝,工艺上使用电焊,让花灯牢固耐用。花灯的纸面也升级为丝绸面,彩穗也由原来的纸穗升级为丝绸彩穗,还将古诗句用书法写上去,非常精致。这样做的花灯,不容易划破,便于保存,且可长时间使用。

在谈及“什川灯火”的保护和传承时,苏义鸿说:“希望能够加大对‘什川灯火’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花灯,积极参与进来,我也会毫不保留地把制作方法、工艺教给大家,把我们的这个灯火很好地传承下去。”

守住民族记忆,传承文化瑰宝。近年来,皋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成功申报了什川灯火、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铁芯子制作技艺、皋兰曲子戏、皋兰民歌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今后,皋兰县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断激发文化发展动力、打造特色非遗品牌、利用非遗资源拓展产业链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为建设新时代美丽皋兰贡献非遗力量。(杨雅丽 王俊琴)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