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0日)上午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武汉武昌殡仪馆举行。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人们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院士,摆满悼念的花圈。
今天,跟长江云新闻一起,送别“国之脊梁”黄旭华院士。
巨星陨落!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在汉逝世
2月7日,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的黄老走了!他的铮铮誓言在山河间回响。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老将他一生“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2月10日上午,武汉武昌殡仪馆向群众开放,哀乐声中,自发前来送别黄旭华老人的近万群众齐声高喊“黄老,一路走好”!
今天,武汉满城鲜花送别黄老!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黄旭华院士的因病逝世,让无数人悲痛不已,纷纷前来殡仪馆献花送别黄老。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30年不曾回家,甚至不曾透露自己的工作。1987年,黄旭华给母亲寄去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中有一位不能透露姓名的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到这时,黄旭华母亲才终于知晓,“不孝”儿子沉默三十年的秘密。再见到母亲,母亲已93岁,黄旭华说:“对家里,我内心是有愧疚的,但事业需要我这样,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今天的武汉,满城鲜花送别黄旭华院士。每一朵花,都承载着人们的祝福、怀念与倾诉。除了自发到殡仪馆来送别黄老的社会群众,还有不少网友通过外卖配送的方式也将鲜花送到了殡仪馆。
李德仁送别黄旭华,和夫人一起献上花篮
上午9点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赶来殡仪馆参加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并和夫人一起献上花篮。在他人的搀扶下,80多岁高龄的李德仁穿着一身黑色衣服,缓缓走进殡仪馆。
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被授予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月26日,黄旭华在病房亲笔签名贺信,向李德仁表示热烈祝贺,从身体健康到科研发展,从人才培养到学术传承,一纸信笺,一声问候,一句祝贺,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两位院士之间的高情厚谊。
2024年7月12日,李德仁携夫人朱宜萱教授,专程到湖北省人民医院探望黄旭华,感谢他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当时,黄旭华提到,李德仁的导师王之卓先生,是他在上海交大的校长,二人相谈甚欢。当院士遇上院士,当测绘学科开拓者遇上核潜艇开拓者,这份跨越学科、跨越专业的友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生命有限,但黄旭华的精神却在无限传递
真正的时代楷模,不仅在于自身的卓越,更在于能否点燃他人心中的光。
黄旭华院士的经历,感染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鼓舞了一批又一批正在成长的孩子。生命虽然走到了尽头,但是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却在祖国的花朵身上得到了延续。一大早就前来殡仪馆门口悼念的小学生毛梓宸,现就读于中山路小学,巧合的是,他与黄院士的女儿、孙辈是校友。他说:“黄爷爷是一位特别和蔼可亲的老人家,我以前听过黄爷爷讲课的,给大家传授的都是一些非常正能量的精神,我要学习黄爷爷身上的爱国精神。”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黄旭华?
黄旭华院士永远地离开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将万古流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的定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不仅是战火硝烟中的无畏者,更是和平年代里以智慧与信仰铸就国家脊梁的奉献者。
黄旭华院士的逝世,让我们再次叩问:为何一位隐姓埋名三十载、与深海为伴的科学家,能成为跨越时代的集体记忆?答案藏在他用一生书写的“深潜报国”史诗中,也藏在他为新时代英雄精神注入的深邃注解里。他以“隐姓埋名”诠释忠诚与使命,是无我的新时代英雄;他用“算盘磅秤”探索科技自立之路,是坚挺的国家脊梁;他用“三面镜子”照亮后辈前行之路,是民族的精神火种。
深海无声,精神永鸣。
纪念黄旭华,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缅怀,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在百年变局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多“黄旭华式”英雄:他们以沉默的坚守铸就国之重器,以无私的奉献定义时代的高度。正如他晚年所言:“如果下一辈子有机会,我依然选择最艰苦的事业。” 这种精神,是民族复兴最深沉的力量,也是新时代英雄最动人的注脚。
(记者 长江云新闻特别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