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在楼层之间踌躇过?
站在电梯间,面对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L层、F层、B层、G层、LG层、GF层、UG层、M层,你知道自己在哪儿吗?
其实,这些“别致”的楼层标识大多遵循着一个规则,那就是“代表楼层的词语简写+数字”。由于英文的普及范围相对较广,所以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英文简写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多,另有一些地方采用自己的官方语言简写。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将数字和简写的顺序对调。
不过,有规则并不意味着很简单。
最常见的楼层命名方式是L层、F层、B层和G层。
L层包含两重含义:其一是“Level”,直译过来就是层,比如在写字楼中经常能见到的L1层、L2层指的就是地上一层、地上二层。其二是“Lobby”,特指酒店大堂,因此酒店中的L1层、L2层指的就是酒店大堂所在层及其上一层。好在,大多数酒店都将大堂设在地面一层,所以L层的叫法一般不会引起混淆。
F层也是地面层数的表达方式。F指“Floor”,直译过来就是地面。在英语国家,特别是欧美地区,用“F+数字”或者“数字+F”的方法标识楼层非常普遍。
同样常用的还有B层。B是单词“Basement”的简写,指地下室,代表的是地下楼层。因此,B1层、B2层就是地下一层、地下二层,通常用作停车场。
截止到L层、F层、B层,一切还算清晰明了。但当G层出现,楼层标识立刻就会上升到“困难模式”。
G层代表“Ground”,直译过来也是地面。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与F所代表的楼层经常不一致。这里就牵扯到英语中的一个使用差异了。
在美式英语中,一楼是“the first floor”,不需要用到G。所以,在美国建筑中,F1、F2(经常也会写作1F、2F)就是地上一层、地上二层。
但在英式英语中,一楼被称作“the ground floor”,也即“地面层”,“the first floor”则指的是第二层。所以,以英式英语标注楼层的国家通常会用GF来代表一楼,而此情景下的F1其实是中文语境下的二楼。
在大型商业建筑中,G层的用法则更为复杂,而且经常与其他字母组合使用。以GF为参照物,GF上面的一层叫作“the upper ground”,简写为UG;下面的一层叫作“the lower ground”,简写为LG。所以,在一家既有GF又有UG的商场里,所谓的L1很有可能是地上三层。
至此,G层的“作妖”还没有结束。
在英语中,LG层还有夹层的意思,这也是它和B层最大的区别。相较于B层这种“正正经经”的地下楼层,LG层最初是为了开拓商业建筑商区容量增设的。因此,早年间的LG层通常较为低矮,售卖的东西也比较便宜,许多专为尾单甩货增设的卖场都设置在这里。后来,LG层“鸟枪换炮”,逐步获得了和L层、F层相同的商业地位,其与B层的区别也就此固定下来——前者指的是地下卖场层,后者指的是以提供泊车等服务为主的服务层。所以,如果你恰巧将车停在了有LG3层的B3停车场,那么你其实正在地下六层。
说完了G层,还有一个M层。M是单词“Mezzanine”的缩写,本意就是夹层。它和早年间LG层的角色大体相同,也是那种层高很矮的卖场,只不过位置不固定,有时候在一楼和二楼之间,有时候靠近防火层。
最近几年,M层又出现了一个新含义,即地下交通层。此时的M指的是“Metro(地铁)”,通常指连接地铁线路和商业建筑之间的地下商圈。由于中国地铁相当发达,所以M层在中国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此外,各国还有自己本土风格的楼层命名方法。比如,在法国就经常能见到E层,这是因为法语中代表地面的单词是以E开头的,使用方法与F基本相同。
多年来,全球商务人士和游客一直对这套纷繁复杂的楼层命名方法怨念颇深。尤其是当你兜兜转转许久,发现竟然连大门都找不到的时候,整个人都会不可抑制地陷入“我在哪儿”“我能去哪儿”“我原本打算去哪儿来着”的终极思考,而最终,所有这些问题都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楼层命名的复杂,根源恐怕还是缺乏让人易于接受的标准。
标准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证。多年来,世界各国在各种标准的框架下不断加深交往。尤其是在经贸领域,从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到建立国际贸易准则,每一桩每一件都围绕标准展开。国际社会沟通交流的难度因之大大降低,效率也迅速提升。
然而,在更广阔的交流合作领域里,仍然存在着需要统一标准的事情,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商议去推动解决。就像楼层标识,看起来似乎只是件无伤大雅的小事。但也恰恰是这样的小事,却会影响人们的第一观感,进而给接下来的交流交往带来不必要的障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肖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