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正值大年初七,中国考古博物馆春节档科普讲座的第七场——“先秦考古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成功举办,为“文明中国——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春节系列专题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场知识的盛宴,不仅为春节假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众多观众在假期尾声收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洗礼。

讲座伊始已座无虚席,并吸引大量参观者驻足聆听。
自大年初四第四期专场讲座顺利结束后,大年初五至初七,中国考古博物馆演讲互动区又迎来了三场精彩纷呈的讲座。大年初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何努,以尧舜治国理政的“陶寺模式”为独特视角,深入解读了古代文明中经天纬地的“时空政治文明”;大年初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从中国独特的史前农业生产方式入手,深入剖析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进而探讨中华文明融合特性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大年初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以大量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考古资料为依据,有力地证实了中华文明在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就已具备五大突出特性。“从陶寺模式看中华文明治国理政观念的和平性与连续性”讲座现场这一系列讲座不仅汇聚了众多考古学界的“大咖”,每场讲座都紧密围绕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从不同时空维度和研究视角出发,以大量的考古发现、精美的文物展示以及详实的研究数据,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宽知识视野,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讲座中的小听众也认真劲儿十足
不同年龄的观众齐聚一堂,深入浅出的讲座使观众收获满满。
参加讲座的小朋友也收获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此次系列讲座还致力于打破学术研究与公众认知间的壁垒,讲座面向入馆观众无任何“门槛”开放,不同年龄、职业、学历、地域的观众均可参加。凭借其鲜明的主题和知名学者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连续7天的“文明中国”春节系列专题讲座,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1000余名观众现场直接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一位北京观众,已经参与过40余场中国考古博物馆的讲座,是博物馆的资深“铁粉”。她向主讲人提问距今10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人类所经历的生存危机问题,主讲人陈胜前教授则从DNA检测及分化的角度进行了细致解答。类似的互动场景在每一次讲座中都高频发生,也体现出公众对考古学和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青少年观众结合学业积极提问
互动交流环节气氛热烈
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中国——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春节系列专题讲座,为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送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它的成功举办,为乙巳年春节科普活动拉下了帷幕,同时也为2025年社教活动拉开了新的序幕。讲座结束后,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共同为听讲座的小朋友送福字。(福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赵庆云,中国考古博物馆副馆长肖国光三位先生书写。)考古科普讲座,如今已成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精品社教活动的一张亮丽名片。未来,中国考古博物馆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和创新讲座内容与形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讲座活动品牌。期待在每一场讲座中,与广大观众共同开启一场场精彩的文化之旅,实现心灵的深度交流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