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非遗里的中国丨百“编”生活,“竹”够精彩!

赤水市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

文献记载显示,过去在赤水河畔定居的人们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编织出各种容器来存放粮食,如篮子和箩筐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由竹子制成的物品已经成为赤水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步入赤水市大同镇的竹编工作坊,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精美的竹编作品。这里既有生活用品,也有艺术装饰品。

据赤水市大同镇手艺人肖晴介绍,赤水竹编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精细,包含28道手工工序。首先根据产品需求选择不同年龄(1至6年)的野生竹作为原料;然后是竹篾加工,采伐后的竹子去除外皮后,使用特定手法将其处理成宽度一致、厚度适中的竹片和竹篾;最后对薄篾进行煮制、染色并晾干备用。

图片
记者体验竹编编织技法

肖晴带着记者体验竹编编织技法,一边示范一边介绍道:“平面竹编一般运用挑一压一、挑二压二的方法,除此以外还有更复杂的编织方法,比如十字编、人字编等。在编织的过程中,每一条竹篾的交织都需要恰到好处,否则会影响竹编产品最终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图片
平面竹编

“立体竹编更具挑战性,它需要先为作品构建骨骼,然后依据设计形状,巧妙处理竹篾的弧度与走向,使竹编逐步成型。”肖晴说,她出生在大同镇,对竹编手艺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些作品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承载了地方文化记忆的艺术品。

图片
立体竹编

“今天我编织了一个红色的胸针,寓意着给新年添一抹福色,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快乐、幸福。”一名前来体验竹编文化的游客告诉记者。一挑一压、一上一下,美好的愿望都穿梭交织在了一幅幅新年竹编作品中。

图片


━ ━ ━ ━ ━

 记者:林欣然  赤水融媒 任杰
 一审:胡   丹
二审:郑   也
  三审:郑礼志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3月3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