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晚是否找到了
“众口可调”的答案?
李咏瑾
春晚,是春节期间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回避的关键词。
不管是眷恋者认为其集年味之大成,还是吐槽者“爱恨交加”的种种挑刺,都证明了作为一档面向全球观众的国民节目,春晚已经稳居中国人除夕时光的C位。在求新求变的“快”和更具人间烟火气的“慢”之间,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的蛇年春晚是否找到了一个“众口可调”的答案?我们且看这答卷。
热点先行,让蛇年春晚在播出之前已经吸引了公众极大的关注。
从“理发师晓华和麦子阿姨受邀”到“外卖诗人王计兵等群众成为春晚报幕员”,共叙“生命的风雪和遇到的春天”,主打一个深入生活无远弗届的亲切感;从“赵雅芝和叶童这对经典的白蛇CP登上春晚”,到“王菲携新曲五上春晚”,主打一个经典重现,极大地拉起了人们的期待值。听不见怎么演?看不见如何解说?春晚今年首次推出了针对不同残疾观众群体的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这是我们观看春晚直播时很难得知的“背后维度”,利用有效的热搜,增加了春晚人文情怀的厚度,为“春晚,是所有人的春晚”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立体视域的多样化呈现,全社会要素的有效嵌合,相融共生地构筑为“好看”这一概念。
为了更好地达到观众审美预期的延伸,近年来春晚纷纷主打一个“听劝”。然而一味追逐网红热搜的结果必然导致审美疲劳,如春晚语言类节目曾被诟病为“网络热梗堆砌”“尬笑”就是一例反证。而蛇年春晚较好地做到了年度热点灵活多样的嵌入,如在开场表演时李子柒身穿自己手制的非遗衣饰惊艳亮相,引出了春晚开场视觉秀中短短1分钟所展示的全国各地16种非遗;以及18个人表演的“白蛇传”《借伞》中,虽然不出意料地在最后的赵雅芝和叶童携手登台中到达高潮,但其中有机嵌入的各地传统戏曲《白蛇传》展示,极大地弘扬了传统戏曲的非遗保护,成为整个小品备受瞩目的真正热点……还有时隔一年之后小尼在刘谦的魔术中终获成功、年度女性题材热片热剧《小巷人家》《好东西》等的女主角联袂献唱,再到沈腾马丽小品中“租房遭遇提灯定损”,大大小小的网络热搜在蛇年春晚中俯拾皆是,于观众会心一笑中,以灵活柔软的身姿增强了整台晚会的观赏性和话题度。
中式美学的极大呈现,是春晚历久不衰的审美基因与价值内核。
据悉,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的春晚直播播放量再创新高,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南非曼德拉广场等在内的87个国家136座城市的3508块公共大屏宣介或直播蛇年春晚……传统文化增添了春晚的红火年味,而春晚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推向了全球,让无远弗届的人们分享着春节的热爱与感动。
蛇年春晚频上热搜后,极具幽默感的网友放眼奋蹄而来的马年春晚,又寄予了全新的期待。在各种形式创新几乎已经穷尽想象力后,春晚这一经典IP如何再度推陈出新?我们期待时光给予答案。
相关阅读
来源:南方评论
视源:中国新闻网视频号 新华社快看视频号 央视新闻视频号 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 方志四川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