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海外短剧热榜上出现了一部100%AI生成短剧《After Divorce: My Five Brothers Paved My Way to the Billionaire Throne》,累计热力值超过500万。这是全球首部跻身短剧票房畅销榜的AI短剧。
据了解,这部短剧是由崔伊执导,CreativeFitting(井英科技)发行的。短剧内行人在第一时间也对这部海外大女主女频短剧进行了观影和分析,这部剧改编自国内同名短剧,是以主角Emmy为第一主角,讲述了她如何在面对婚姻背叛、家庭冲突等一系列挑战后,勇敢地突破传统束缚和个人桎梏,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故事。
得益于国内同名爆款短剧改编,《Five Brothers》在整体的节奏,每一集的卡点上都做的较为舒适流畅,短剧内行人认为,这部剧能够被大众所关注和接受,在于它大幅改善了AI短剧在细节处理、人像内容的一致及连贯性问题。本期我们也邀请到了CreativeFitting(井英科技)的创始人兼CEO朱江做客短剧内行人,解答我们关于对这部AI短剧以及AI短剧创作技术、市场发展的问题。创新的创作方式,降本增效在这一刻具象化
短剧内行人:该部剧从剧本的诞生到制作上线,整个周期花了多长时间?朱江:这部剧的导演是崔伊,他曾以主创身份参与《航拍中国》《楚国八百年》等多个千万量级影视项目。这部剧最早是崔导一个人拿着剧本使用我们的AI短剧创作生成工具来制作,后来逐渐有其他创作者加入。我们工具所支持的创作模式是很开放的,既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一群人做。整个创作既可以慢慢花时间打磨,也可以快速做完。这部剧的话,其实是由崔导作为主创,前前后后还有十来个其他参与者共创,从创作到上线总共花费了两周时间。短剧内行人:可以理解成崔导担任的是总监制和导演,其他十几个创作者,具体的分工是什么,就大家负责什么样的工作?
朱江:AI虚拟剧组中的参与者之间主要是共创的关系,这跟线下还不太一样。线下的话,一个剧组会有很多不同的岗位分工,里面还会有其他的一些管理、剧务、后勤,或者是很多其他的创作以外的事务。而使用我们CreativeFitting的一站式AI短剧创作工具来创作,大家可以更专注在创作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到某一集或者某几集的创作过程里,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导演。对于其他参与者创作出来的内容,崔导作为整部剧的总导演,进行总体把关并提供修改建议,整个剧情和表演是否是符合需要等等,由崔导来把控,在这种模式下完成了整部剧的创作。
短剧内行人:上线前有预想到这部剧会超过真人短剧,跻身短剧票房畅销榜吗?
朱江:我们这个上线模式有点不一样,并不是把整个剧做完了之后才去上线的,我们采用的是连载模式,也就是说崔导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先做了几集,就直接发到了Reel.AI上面。我们通过Reel.AI上的用户反馈,很早就已经判断出来了这部剧有可能会成为爆款,就让更多的创作者加入崔导的虚拟剧组里面,然后大家来一起进行创作,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有十几个创作者一起创作,使得这部剧就在短短的两个礼拜的时间,就把整部短剧的第一季推上线了。连载模式也是一个我们工具和创作方式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一般去线下去实拍一部短剧的时候,肯定是要把整个剧全部都拍完,然后再进行投放或者在app里进行测试。但是AI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起步的时候,不光是可以一个人做,而且可以很轻。你可以很快的话就把你的idea做成短剧的前几集,发到我们的平台上进行连载,然后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数据。我们会给到这个创作者分享数据洞察,判断说你这部剧是否有很有可能会火,然后你可以继续往下做。就有点像网文小说或美剧,会先在平台、电视台上更新和试播,播了之后效果好的话,它就继续做下去。
短剧内行人:在AI短剧领域,通过这部剧,我们能否总结出一些打造爆款的经验?
朱江:在AI短剧领域,我们认为有几个核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与实拍短剧相似,好的创作者始终是短剧的灵魂。比如,拥有强大故事能力的人,或是那些才华横溢的导演,都是短剧成功的关键。他们的创意和才华,为短剧注入了生命力。其次,AI短剧需要一个好用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好用”,是指工具能够降低创作者的学习成本,让他们无需深入研究复杂的AI技术和提示词,就能轻松上手。我们的AI工具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的。它将复杂的AI技术隐藏在背后,让创作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输入和控制,利用我们的多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实现高质量的短剧创作。此外,这个工具还具备一站式服务的特点。在短剧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能会有多种需求,如人物塑造、表演风格、音频处理等。虽然市面上有很多AI工具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往往效率不高或功能不全面。而我们的工具则整合了多种功能,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除了好的创作者和好用的工具外,连载模式也是打造AI短剧爆款的关键之一。我们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连载的创作模式,让他们可以先制作几集短剧,然后投稿到我们的Reel.AI APP上。通过用户反馈,创作者可以判断内容是否有潜力成为爆款,从而调整创作方向或继续深入打磨。这种模式类似于网络小说的连载方式,能够激发创作者的热情和动力,提高短剧的成功率。总结来说,打造AI短剧爆款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好的创作者、好用的工具以及连载模式。好的创作者提供了创意和才华的基础;好用的工具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效率;而连载模式则让创作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提高了成功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既开发了创作端的工具,也推出了用户消费端的APP Reel.AI,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剪映和抖音,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从创作到发布的完整平台。我们相信,通过这三个关键要素的结合,我们能够激发更多创作者的潜力,共同打造出更多优秀的AI短剧作品。
短剧内行人:方便透露一下这部剧的成本吗?相比与以前做真人的海外短剧来说。
朱江:成本在真人短剧的20%以下。
短剧内行人:刚刚提到这部剧的成本在真人短剧的20%以下,那对于短剧创作者和实拍企业来说是不是就意味着更高的创作效率和营收了?朱江:AI短剧并非是对真人实拍短剧的替代,而是一种全新的超现实表达方式。有点像是小说家可以通过文字自由构建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构思某个情节时,突然有一个灵感后就可以用他的笔把脑海里那个想象力世界描述出来。但是,传统影视制作往往受制于技术实现难度、制作成本和资源等因素而无法完全复现想象中的世界。而AI恰恰补足了这个缺憾,可以让创作者能够突破限制,可以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做出超越现实的题材和作品。好的故事,包括好的短剧里面,除了现实世界里的内容表达之外,也有很多是在想象力世界里超越现实的手法。以《Five Brothers》为例,剧中展现了北美首富乘坐直升机跟别人去洽谈合作、多辆劳斯莱斯同框、还有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现场、UFC拳王比赛的场馆等等场景。虽然很多场景的画面风格看起来是贴近真实世界的现实主义风格,好像也是可以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布景实拍,但是其实这些通过AI创作出来的内容,它们的内核是属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世界的,它是一种全新的超现实表达方式。通过AI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有可能创造出逼真而又超越现实的更贴近想象力世界的视觉效果。因此,我们觉得AI的发展的方向,并不是去追赶真人实拍,也不是去超越真人实拍,而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它本来做的就是超现实的题材,就是让大家打开想象力,打开脑洞,敢想敢做,能想能做。
崔伊导演在制作这部剧的时候表示 “AIGC给影视带来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给予导演更强的控制力与更自由的创作空间。” 他说道,“我很高兴与AI短剧的领军者CreativeFitting合作,采用AI来完成一部完整的短剧并打开商业化市场,这预示了一场变革的开端,就像是Matrix照进了现实。” 不论什么领域,大家对AI的使用总存在着大量争议,“AI是缝合怪,侵犯他人版权”、“内容一眼AI,让人没有代入感”、“使用AI生成的工具生成的内容属于谁?”都是常见的批评。在这次的采访中,朱江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解答。
短剧内行人:之前我们说用AI完整地制作一部短剧,存在多方面的技术局限性,比如说画面风格、细节处理、人像动作内容一致性以及可控性,我们在看完《Five Brothers》之后,感觉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方便透露一下背后具体都做了哪些技术升级和优化吗?朱江:这个里面,除了刚刚讲到的在创作者工具产品设计理念上的核心要素,还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技术能力。第一个部分就是多模态的理解和生成的技术,简单说就是创作者不需要去掌握复杂的 AI 提示词,就可以让整个的生成更精准,更听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第二个部分是我们这个工具背后是由很多个专业化的模型构成的,这样的话可以实现生成更多不同内容,这样它整体的效果可以达到行业里面,比较优秀的类别;第三个是短剧的专属数据,包括刚才讲到的创作工具是专门为短剧创作而优化的,里面存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服装还有场景数据,这样创作者就不需要去自己去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同时也会使得连贯性、一致性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我们总体来说就是依靠这三个关键的技术能力,然后再加上我们把它做成一个一站式的工具,降低了创作者的门槛,让创作者专注在创作上,跨过了现在的大家认知上普遍的鸿沟。另外关于“AI感”这件事,我们要辩证的去看。这有点像什么呢?它就有点类似是我们之前看的动画片。动画片有2D的也有3D的。我们小时候看了很多2D动画片,相对来说现在是比较接受的,但是3D的好像就有点机械,没有那么灵动,但它还是有很多好作品的,所以我们认为“AI感”并不是我们要去升级解决的方向。有“AI 感”的这种片子,用户也是可以产生代入感的,就像刚刚说的,贴近用户的想象力,然后能有更丰富的表达。当然这个里面还有一致、可控、细节的AI能力,还是要不断打磨和优化的。我们认为AI短剧一定也会作为一种新的内容类型,在这个市场上供用户去看,同样也可以是高质量的内容。短剧内行人:创作者其实都会比较担心或者是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咱们使用 AI 工具的时候,我们生成的人像,会不会涉及到版权问题,比方说海量的数据计算过后生成的人像或者场景与现实相似,另外通过CreativeFitting的工具创作的作品,版权属于谁?朱江:第一个问题,关于AI演员,它是完全用AI生成出来的,理论上来讲,它跟世界上的任何人都长得不一样。当然我们在建立这个AI演员库的时候,会在生成完了之后进行人工审核,去规避他跟某个人撞脸这种极低概率的事情。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不会有版权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的这个投稿的模式分为签约和非签约两种。比如说创作了我们比如说你用了我们的工具创作了一部AI的短剧,版权是开放给创作者的,大家可以在个人的非商业用途使用,如果是用于商业目的,那需要跟平台进行沟通。如果投稿到我们的平台上,未签约的作品,版权还是属于创作者;签约的作品,我们有多种签约方案可以选择,版权可以属于创作者、属于平台或者共同拥有。
短剧内行人:AI短剧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想象力赛道,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市场呢?朱江:确实如此!我们观察到,在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00名中,有许多作品都倾向于运用CG技术来展现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或是以科幻、奇幻等题材为主。这表明,人们对于这类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有着极高的吸引力。结合我们对短剧的深刻理解,通过创新并结合AI技术,我们定能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内容。我非常期待,当我们将这一平台开放给更多创作者时,能看到他们创造出怎样令人惊艳的作品。不仅如此,在我看来,AI短剧在某种类型火了之后,可能会以更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衍生开发,比如被改编成电影或游戏。因为AI技术今天还远未达到其发展的极限。我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我的判断,我认为今年AI生成视频的效果将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特别是在2025年,这种进步会更加显著。因此,我认为在未来,AI与实拍之间的关系可能会转变为一种包含关系。也就是说,凡是用实拍能做的,AI都能做,但反之则不然。AI技术将为我们的创作带来无限可能。短剧内行人:对于AI 短剧的整个市场规模,CreativeFitting有没有一个期待和预测?朱江:我们认为,AI短剧将从我们当前所理解的短剧形态起步,并逐步超越它。我们将AI短剧视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形式,它不仅能看,还能聊、能玩,类似于游戏或虚拟社交互动。从短剧市场来看,以海外市场为例,去年相比前年增长了五倍左右,规模达到了约15亿美金。我们预计,今年还将再增长三倍以上,达到约50亿美金,未来甚至有望超过100亿美金,展现出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AI短剧还具备游戏化的体验,这使它能够在游戏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因此,我们认为AI短剧的市场潜力巨大。它不仅可以基于现实进行表达,还能超越现实,成为一种更为通用的故事表达方式。当然,实拍短剧依然会存在,并且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和价值,但AI短剧将像小说一样,为编剧们打开更多的想象空间。许多原本因拍摄成本高昂而难以实现的创意,现在通过AI技术、连载模式以及线上化、虚拟化的创作工具,得以降低试错成本,同时打开了想象力的空间。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源自AI短剧的创作。技术普惠,让每个人都可以用上爆款演员和IP
短剧内行人:这次这部剧的五个哥哥都很帅,有用了真人演员进行人像、动作采集或者建模辅助吗?未来会考虑做固定的海外AI演员或者IP吗?类似国内的柳叶熙,然后进行签约捆绑之类的。
朱江:我们的AI演员全部都是用纯AI生成出来的。在我们的工具里,已经建好了一个AI演员库,我们形象地比喻为“AI 好莱坞”,库里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演员,可以供创作者进行选择。这些AI演员,我们觉得未来他有可能随着一部剧或者几部剧的爆火,也能被观众记住,成为爆款的IP,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短剧内行人:这部剧的制作过程中面临到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哪个环节怎么解决的?朱江:在制作高质量的AI短剧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处理复杂的镜头场景。比如,当有多个人物同时出镜,且镜头在多个场景和机位间频繁切换,同时人物间还有丰富的互动时,要确保整个场景的连贯性和流畅度,同时注重细节,这对技术要求极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发了一套独特的方法。简单来说,我们采用了分层处理的策略,就像搭积木一样。在面对多个人物、复杂场景和多个机位的情况时,我们先分别生成场景中的各个部分,比如先生成某个人物或某几个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然后再叠加其他人物,增加他们之间的互动,或者变换不同的机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像搭积木一样逐步解决复杂场景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技术上的一个特色。当然,对于刚才提到的这个领域的问题,我们在接下来的版本中还会有进一步的升级和改进。这里我就先卖个关子,期待大家在未来能看到我们更多的创新和突破。短剧内行人:未来会考虑把这项技术运用在3A游戏或者互动游戏开发上吗?朱江:我们其实也一直在关注这一块的技术进展,我们今天还是以 AI 短剧为主。未来有一天,创作者在我们平台创作AI短剧,创作一些互动型的或者游戏化的环节,也是可以的。现在我们的平台上已经有很多的AI导演在创作不同的AI短剧,我们也特别欢迎你,包括你身边很多优秀的创作者,来使用我们的工具,一起来做AI短剧,并在我们平台投稿,做出好作品的同时,也带来真正的收益。短剧内行人:未来CreativeFitting会将技术在开发者社区进行开放和分享吗?朱江:目前,我们仍处于初创阶段,许多技术仍在不断迭代和优化。然而,我们始终致力于将技术回馈给社区,邀请更多创作者参与交流和讨论,并向ComfyUI这样的开源社区贡献代码,促进AI技术生态的发展。我们深知,要创作出优质的内容,必须依赖先进的技术。当前的AI技术虽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吸引顶尖用户方面。因此,我们始终将技术升级作为首要任务,力求通过最先进的技术打造出最优质的内容。我们坚信,只有真正优质的内容才能为用户带来价值。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内容质量并非易事。因此,我们仍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以期在技术和内容质量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结 语
短剧内行人认为,随着短剧市场的不断扩张,AI短剧这一新类型短剧的出现也将在2025年迎来更多的用户,同样供需的背后,将有更多的普通的创作者加入进入,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有利于让过去受真人实拍、场地局限、特效成本所束缚的想象力在AI短剧中得以实现,“一个人手搓一部短剧”将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未来,短剧内行人将携手优秀的AI短剧企业,深度探讨更多的优质出海与AI的内容。( 流程如下图 可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