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非遗过大年 | 商河鼓子秧歌“跑十五”

这些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河鼓子秧歌,是越来越火了。他们参加过全国、全省的重要节庆活动和非物质文化展演,多次进京演出,还曾经在天安门广场展示过。一年一届的全县鼓子秧歌汇演,各乡镇、村代表队各怀绝技,服装、化妆、道具统一而规范,“伞”“鼓”表演不断出新,吸引着省内外的广泛关注。

然而,每次在看汇演的时候,总是回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村或者邻村的秧歌队、高跷队演出的场景,比较起来,虽然服装、道具都比较质朴,但总觉得那时候的演出更鲜活、生动和有个性,有些技艺的惊险和精彩程度更令人拍案叫绝。

那几年的农村刚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粮食棉花连年丰收,农民们逢年过节自是心情欢畅,于是,每个春节的初一过后,村里锣鼓就起劲地敲打起来,村集体顺势组织和发动,各角色的人员不断聚集,这时每个村总会有几个老师傅承担起“教练”的职责,分门别类开始编排和操练。

那时候鼓子秧歌在各乡镇、片区的称谓都有不同,有叫做“跑秧歌”的,有叫“闹玩意儿”的,我们那一片就叫做“跑十五”。秧歌队的行当根据道具不同分类,有“伞” “鼓” “棒”(花棒)、“花”(我们称做“扭花”)、“丑”(我们称“外角”)等等,“伞”也就是“伞头”,俗称“跳伞的”,伞是平顶的,伞盖飘洒着红红绿绿的绸缎。演出时伞把手拄在腰间经常是孩子的小鞋之类物件上,演出者左手握伞杆,右手持牛胯骨做成的拨浪鼓、铃铛之类,做出复杂的舞蹈动作,最精彩的当属“跳伞”。每个伞头是秧歌表演的主角,同时依次率领着10余人的鼓子、花棒、扭花者和丑角,是每个分团队的领队。一支秧歌队,至少得有4个伞头,根据实力也可以按照倍数扩容至6个、8个以上,须是偶数。“鼓”是演出团队的骨干,一面“伞”一般至少要配置4个鼓子,鼓手都是青壮年,跟着大鼓节奏,手持着的鼓子上下左右翻飞,各种击鼓动作整齐划一。花棒有小孩胳膊粗细,长半米多,枣木、榆木削了皮,两端系上花花绿绿的布条,舞者随着鼓点和舞步两棒相互敲击。“扭花的”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穿上新棉袄,红绿的绸缎十字斜披,手里舞动着绸巾或者彩色手绢。丑角多扮憨老婆、傻小子等,可多可少。

“跑十五”能同时成立起“高跷队”则不是个简单事儿。那时的“高跷”比现在一些表演团队的要高,大约有一米二的样子,一支“高跷队”少说也得20人以上,因此,必须是较大的村、有相应人才且技艺传承好才行。“踩高跷”的都是二十来岁的精壮后生,不仅有力气、身形协调性、柔韧性、弹跳能力都必须出众,不然很难做出一些叫好的动作甚至是出彩的绝活。他们有的手持“花棒”,在表演同时也用以起立支撑,有的挎着腰鼓,也有扮演“包公”、县令、丑角的。

无论是秧歌队还是高跷队,“跑十五”整个演出活动的指挥和灵魂应当是锣鼓团队,一般由一面威风大鼓和锣、镲等打击乐器组成,大鼓直径少说也得一米半,震撼有力的“咚咚”战鼓为秧歌舞蹈提供了节奏和动力,其他乐器则共同营造出热烈、红火的氛围,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

经过几天的反复排练、打磨技艺,初七、八到正月十五之间,各村互相献艺、友好往来,类似“主客场”表演的“跑十五”就正式“出村”了。

在锣鼓队鼓点的统一指挥下,秧歌队的表演先是进村后行进在大街上“舞街”(也叫“跳街”),接受表演的主村两委和尊长者高接远迎,八仙桌上象征性摆上酒菜,前面长杆高举着“火鞭”随时燃放,“秧歌队”“高跷队”表演越是精彩,“火鞭”就会越起劲地燃放,延缓着表演的时长。八仙桌后,依次就是按照“舞街”的程式和阵型编排的“跳伞”“打鼓”,跳伞者在街心潇洒表演,踢腿跨步,闪转腾挪,左手旋转着伞上下翻飞舞出各种花样,右手铿锵有力地挥臂摇铃。打鼓者则整齐列在大街两侧,与跳伞者一起踩着鼓点,跳跃、下蹲、转身、展臂,配合着打击手鼓,动作刚猛有力,脚下虎虎生风。 这时候,“花”“棒”“丑”算是配角,有节奏地舞动或者打棒。观众则自觉在两侧随行、围观,叫好声此起彼伏。

秧歌队表演的第二部分是“圆场”,在“跳街”结束后,所有的“伞”“鼓”“花”“棒”“丑”在众“伞头”带领下,来在一个空旷的场院,在观众自觉围成一个圆圈内,按照统一编排集中表演,这也是这些年全县集中汇演的主要内容。在激荡人心的锣鼓统一指挥下,各分团队、各行当的各种舞蹈表演,男女老少,刚柔相济,精彩纷呈。各支队伍互相穿插,阵型变化多变,场面威武壮观,气势磅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后来听说,我们村秧歌队“圆场”拿手的阵型就有“剪子股”“蒜辫子”“半边瓢”“十面埋伏”等等。

在秧歌队在大街上“跳街”表演的时候,“高跷队”会沿街跟在秧歌队后做一些基本的表演,打鼓打棒或者唱歌,踩着鼓点舞动着前行,偶尔也踩着高跷做下蹲双脚起跳动作,也随时劈叉在地,俯身捡拾热情的观众洒下的香烟,而随着鞭炮声的集中爆响,“街演”高潮到来了,那就是高跷队的两三个翘楚表演绝活“迈八仙桌”!这时锣鼓暂时安静下来,所有演员都静静地站立在大街两厢,留出八仙桌后一段狭长空地,观众也不再喧闹。只见第一个表演者“噔噔噔”助跑十几步,以左腿高跷支撑,右腿连带着高跷先迈出,随即左腿腾空跟上,宽高大约一米的桌子即轻松跨过,然后以右腿高跷先支撑落地,左腿稍作缓冲垫步,人站稳,大气不喘。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主村则随即香烟相赠。更难的是后边的跨越者,前面“迈”过后会劈叉匍匐于桌边,增加桌子宽度,无疑也增加“迈”八仙桌的惊险程度,而后来者毫无惧色,一连串更加潇洒舒展的动作后,继续匍匐在第一个跨越者身边,于是,我们看过的最顶级难度的第三位“迈八仙桌”的出场了,所有演员和观众都屏住呼吸,心提到嗓子眼儿,而接下来的动作都因为千锤百炼而毫无悬念。跨越者云淡风轻,八仙桌连同桌上酒菜纹丝不动,随着鞭炮齐鸣,所有演员和观众都看得如醉如痴,欢声雷动!

这还不是最难最险的,后面还有整个高跷队集体蹬高表演——踩在两层扁担上的“上三起”!先是由10多名踩高跷者用双手平着抬起一条挑水的扁担,4人或者6人踩着高跷爬上去,高跷脚卡在扁担上,下面的人有的负责抬扁担,有的负责用手抓扶、固定上面的高跷在扁担上,第二层的人则继续平抬起一条扁担,再由一两位身形矫健、体重较轻的爬到第二层扁担之上,做一些打棒之类的表演。最底层的人得原地踏步以保持自身和上面所有人的平稳。整个过程完成后,整体踩着鼓点向前行进,接受着大街两侧观众的呐喊和欢呼声。

那些年,我从一个“捂住自己眼睛,就以为别人看不到我”的孩童,一直到读了初中,自己村的表演从排练就开始看,秧歌队、高跷队出村就十里八里地追着看,邻村来了“跑十五”也兴高采烈地跑出来看,记忆里那些精彩场景怎么会不生动、鲜活呢。当时我们村“踩高跷”迈八仙桌的高手现在大家都还记得很清楚,有我们叫“明子哥” “起子哥”的,还有一位按辈分应该喊叔叔的。我们家的几个姐姐都参加过“扭花”,大伯家的弟弟十一岁就成了“伞头”,他不仅“跳伞”利落,人长得也精神。那一年,周围村都争相打听着给他说娃娃亲呐。(文/马清水)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