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
绘画
是古人记录历史、表现风俗的
重要形式
你知道古人
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今晚20:00
纪录片《丹青绘千年》
将在CCTV-9播出
我们将从古画中
了解古人的春节习俗
感受喜庆欢快的新春气息!
明代还乡的游子
和亲朋好友过团圆年!
纪录片《丹青绘千年》
在古代,春节又被称为“岁朝”,意思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四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某个腊月,离乡多年的李士达也回到了家乡,一个位于姑苏古城边石湖的小山村,他用画笔留下了关于家和团圆的记忆。
△明·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
小河蜿蜒,穿村而过。桥上走来的是儿时的同伴,此时已满头白发。
△明·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局部)
敲门的是曾经的同窗,隔墙飘来的吴侬软语,就如从未离开一样。
△明·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局部)
走进家门,童子端上了春盘,火盆里燃烧着煤球,俗称“喜团圆”,一片温暖如春。
△明·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局部)
厨房里飘来了年夜饭的味道,已经耄耋之年的母亲,正在为远行归来的儿子做最拿手的羹汤,正如四十年前一样。
△明·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局部)
家的味道,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感受到平凡而琐碎的欢乐。
近300年前的团圆饭,
是一大家人齐齐整整
纪录片《丹青绘千年》
清代画家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描绘出近300年前的一顿团圆饭。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
居于画面中心的是一户人家正在上菜的一幕,从后厨到前方的宴席,接连有人不停地将各式酒食端上餐桌。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局部)
屏风上的“春华秋实”,对应着满院子的“子孙满堂”。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局部)
小孩儿挑着的芝麻秸,等会儿就会放在脚下踩,意思是“踩岁”,有着“节节高”的彩头。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局部)
庭院中的火盆里燃烧着松枝,通宵达旦,直到来年的第一天,称之为“暖岁”。这其实是来自古时候一个叫“庭燎”的习俗。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局部)
后厨的媳妇正在包着饺子,“饺子饺子,交于子时”,原来饺子也是清代人的过年必备美食。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局部)
过年,重要的不就是一大家人齐齐整整、热热闹闹吃个团圆饭吗?
一起逛逛清代的庙会
迎接新的春天!
纪录片《丹青绘千年》
今天,我们仍旧能从古画中领略到清代庙会的盛况。
清代画家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里,描绘了两百多年前在北京附近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场庙会。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
年轻的父亲肩上扛着小儿子,手里牵着大儿子,他们应该是刚刚进入庙会。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货郎挑着琳琅满目的货物,在庙会上,寻找商机。瞧,已经吸引了一个小孩儿的好奇心。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无酒不成席,无戏不成年。戏永远是庙会的主题之一。
庙会上各种歌舞演出——“旱船戏”、傀儡戏,鼙鼓表演......引得观众一片叫好,就连走不动路的老奶奶也想来凑个热闹。
△清·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
清朝黄瑞鹄的手绘年画《迎春图》,如同连环画一样,记录下一百多年前四川山城里的迎春大游行。
△清·黄瑞鹄 《迎春图》之迎春
△清·黄瑞鹄 《迎春图》之报春
△清·黄瑞鹄 《迎春图》之打春
△清·黄瑞鹄 《迎春图》之游春
迎春、报春、打春、游春,寓意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好日子。
寒冬已尽
春回大地
让我们以热烈的姿态
拥抱新的春天吧!🍃
更多精彩内容
锁定CCTV-9
纪录片《丹青绘千年》
1月30日-2月1日
每晚20:00 两集连播
欢迎大家收看
内容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畅
责 编丨罗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