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英印混血的巨富:威廉·帕尔默

威廉·帕尔默于1780年出生在勒克瑙,也就是菲兹与将军开始同居的一年之后。

在佐法尼那幅著名的家庭画像(下图)中,五岁的威廉身穿白色的奥德长袍。他的早年是在勒克瑙的大都市环境里度过的,当时勒克瑙正处于它的黄金时代,是北印度宫廷文化的中心。后来威廉被送到英国读书,毕业于伍利奇[1]的皇家军事学院,该学院的建筑是范布勒[2]设计的[3]。1798年,十八岁的威廉回到印度,短暂地居住在同父异母哥哥约翰·帕尔默家中,约翰当时是一位成功的加尔各答银行家。威廉的英语和波斯语同等流利,他在英国贵族和莫卧儿贵族的圈子里同样如鱼得水。【37】

图片

到了19世纪初,许多英印混血儿开始发现,他们的混杂血统是一个重大的障碍。例如,威廉·帕尔默的同时代人、斯金纳骑兵团的詹姆斯·斯金纳上校[4]认为,他的混血“就像一把双刃剑,从两面都能伤害他”。【38】但与斯金纳不同的是(也与大多数英印混血儿不同),威廉出生于英国和莫卧儿社会的上层,他的父亲想方设法为他提供各种资源,使他可以利用自己种族身份的两面性。所以威廉发现自己的混血是一种恩惠和祝福,而不是像其他许多混血儿那样,发现自己的血统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威廉在结束英式教育后乘船前往印度时,帕尔默将军自豪地写信给他的老友沃伦·黑斯廷斯,夸耀他的孩子们的成就,以及他们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排。【39】

詹姆斯·柯克帕特里克为年轻的威廉·帕尔默安排的第一个职位在尼查姆军队的芬格拉斯旅。威廉加入该旅时,正好赶上了1799年5月强攻塞林伽巴丹的行动[5]。随后他从部队基层迅速晋升,没过多久就当上了营长,并负责在海德拉巴的好几个地区征税。【40】当他的父母于1802年1月到达海德拉巴时,他的情况就是这样。

不过,从军并不是威廉一生的志业。他在尼查姆部队期间,曾在贝拉尔这个满目疮痍但土地肥沃、发展前景很好的地区服役,该地区因为莫卧儿人和马拉塔人之间近一个世纪的断断续续的战争而伤痕累累。但是,贝拉尔把灌溉充足的土壤显然有很大的潜力。当威廉骑着马四处收税时,也许是受到了同父异母哥哥约翰的创业的启发,梦想着以某种方式重新开发贝拉尔地区,将其开放,并种植棉花、靛蓝和鸦片。他意识到,这个想法很有可行性,因为如果沃尔塔河和哥达瓦里河能通航,收获的作物可以很容易地运到海岸。

威廉在访问海德拉巴时,会听到詹姆斯谈论其他一些计划,这些计划是试探性地提出的,目的是开发尼查姆领地的大量未开发的资源。其中一个计划似乎给威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名叫埃比尼泽·罗巴克的私营商人提出,可以砍伐哥达瓦里河上游偏远地区人迹罕至、疟疾蔓延的丛林和柚木林。这个计划从未实现,但在威廉在场的时候,也就是1802年3月威廉的父母来访期间,它在常驻代表府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通信。

当然,这个想法一定引发了威廉的思考,因为他后来筹集了相当多的资金(其中一部分是从他在加尔各答的同父异母兄长约翰那里筹集的,当时约翰作为“商人帝王”的声誉达到了顶峰),用于大规模的伐木和造船计划,以开发尼查姆广袤国度的荒野和丛林中丰富的矿物、木材与农业资源。

此外,在某个时候,威廉似乎意识到,他与其他商人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他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收到极好的成效。由于他出生在印度,母亲是印度人,所以他被东印度公司的官僚机构归类为“东印度人”,而不是英国公民。因此,他有权在尼查姆的领地内从事银行业务,而根据詹姆斯签署的各种条约,英国公民被严格禁止这么做。威廉还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收取利息,而不像英治印度的银行家,因为法律规定他们收取的利息不得超过12%。威廉不受东印度公司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几年内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开设了一家商行,从事“银行和代理交易”,同时还

采伐哥达瓦里河畔的森林,提供木材,用于造船;这些森林盛产尺寸和质量都优良的木材。我们怀着最乐观的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在一年中的四个月里,在那条河和沃尔塔河上开通一条四百英里的航道。这条航道的开通也将促进贝拉尔[的腹地]与海岸之间的商贸往来。【42】

威廉·帕尔默的雄心壮志与约瑟夫·康拉德的世界遥相呼应,康拉德的世界里有蒸汽船、内陆伐木站、象牙猎人、未知的疟疾肆虐的森林和内河航船。在一种近乎狂热的能量的推动下,帕尔默的计划很快就得以实现:到1815年,威廉·帕尔默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南亚次大陆英国控制范围以外的最富裕和最重要的企业;它最终还为尼查姆提供资金,并“压倒了首相的势力,使他屈从于他们的意志”。【43】

图片

勒克瑙的什叶派圣地Chota Imambara上

在许多方面,威廉·帕尔默可以说是把19世纪的西方企业资本主义带到了莫卧儿帝国晚期的德干世界。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这样做的方式并不完全是西方的,而且肯定是完全独立于东印度公司的。他利用当地的银行家,而且主要是利用当地的资金,并且似乎至少部分地按照印度传统的商业模式来运作。此外,他还利用莫卧儿帝国历史悠久的送礼和向其母亲在尼查姆后宫的朋友求助的手段,来寻求影响和获得赞助:据后来的一位英国常驻代表说,如果威廉的计划遇到任何阻挠,“宫里的女人们都会支持他”。【44】

在1802年,上述的成功故事都还是遥远的未来。但威廉在海德拉巴立足期间,一直过着英国-莫卧儿混合的生活,这也是他父母家的显著标志。他在海德拉巴的住宅逐渐成为英国人和海德拉巴人平等聚会的著名场所。一位匿名的英国旅行者在1810年左右拜访了他,对他家的情况作了详尽的描述:

有一天早上,我路过这里,和一位著名的英国商人共进午餐。他每天上午都主持一种奇特的接待会。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放债人和商人、官员和贵族前来乞求、借贷或交易;所有这些都是按照土著习俗进行的。帕先生在与他的机构有关联的所有事务当中,都遵照土著习俗;甚至独自一人时,他也坐在地板上,按照土著的风俗用晚餐;与他的摩尔人妻子们一起阅读《一千零一夜》;主持舞女表演;并欣喜地聆听土著筒鼓的乐声(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他是一个具有非凡才能并且消息灵通的人,当然在土著当中非常受欢迎,在英国人当中也是如此,因为他慷慨大方、彬彬有礼、对所有人都是无限热情;对穷人也非常慷慨。选择东方的生活方式对他来说并非完全不自然,因为他的母亲是土著,是德里的贵族女子。

图片

哥达瓦里河上桥梁


[1]伍利奇是英国伦敦东南部格林尼治区的一个郊区,位于泰晤士河右岸。

[2]约翰·范布勒爵士(1664—1726)是英国建筑师和戏剧家,是布伦海姆宫和霍华德城堡的设计者。

[3]我们不知道威廉在伍利奇之前在哪里读书,但他的表亲,即他的姨母努尔(菲兹的妹妹)的混血孩子们不久之后抵达伦敦,就读于两家小型私立学校:女孩们就读于汉默史密斯的伊莉莎·巴克小姐的学校,男孩们就读于克拉克先生的学校。所以威廉很可能也是在克拉克先生学校读书的,而努尔是听了姐姐菲兹的建议才把自己的儿子查尔斯送到了这家学校。此时,帕尔默将军的母亲、他的第一任妻子萨拉以及他第一段婚姻所生的两个女儿都生活在格林尼治,断断续续地从将军那里收到生活费。伍利奇距离格林尼治很近,所以她们很可能在小威廉在伦敦期间照料过他,就像“英俊上校”接纳了他的所有来自印度的孙辈(不管他们是婚生还是非婚生的,是英国血统还是英印混血)一样。如果真是这样,不知道帕尔默将军的第一任妻子萨拉(克里奥尔人)会如何对待他的第二任妻子菲兹(印度人)的儿子。伍利奇的皇家军事学院于1721年在伍利奇兵工厂内创办。范布勒的著名穹顶一度被认为是英式建筑的典范,但近期有人证明它们受到了苏拉特的(为印度化的东印度公司职员建造的)穆斯林陵墓的莫卧儿风格穹顶的影响。范布勒年轻时曾在苏拉特工作两年之久,在闲暇时给当地的陵墓和宫殿建筑画素描。关于克拉克先生的学校,见the box ‘London Receipts’ in the de Boigne archive, Chambéry。关于萨拉在格林尼治,以及威廉试图让戴维·安德森给她寄钱,见Anderson Papers, BL Add Mss45,427, p.203, March 1792, Gualiar。关于伍利奇的皇家军事学院和皇家兵工厂,见BenWeinreb and Christopher Hibbert (eds), The London Encyclopaedia (London,1983)。关于范布勒在苏拉特,见Christopher Ridgeway and RobertWilliams (eds), Sir John Vanbrugh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BaroqueEngland (London, 1999)。(作者注)

[4]詹姆斯·斯金纳上校(1778—1841)是一位英国-印度混血的军事冒险家,他最有名的事迹是为英国组建了两个骑兵团,它们至今仍然是印度军队的一部分。他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军官,母亲是一位拉杰普特公主。因为是混血儿,他不能为东印度公司服务,于是加入马拉塔军队,得到伯努瓦·德·布瓦涅、皮埃尔·屈耶-佩龙等欧洲军官的提携。第二次英国—马拉塔战争(1803—1805)爆发后,斯金纳离开了马拉塔军队,加入东印度公司的孟加拉军团。斯金纳熟悉印度土著邦国,历任英印总督都高度重视他的意见。他还精通波斯语,用波斯语写过几本书,包括若干土著统治家族的历史。

图片

斯金纳上校

[5]迈克尔·芬格拉斯(见第三章)是个无能的爱尔兰雇佣军人,阿里斯图·贾赫把他从浦那带回海德拉巴,让他在那里组建一个欧洲步兵旅,和雷蒙的部队抗衡。芬格拉斯旅由一群欧洲和美国流氓兵痞和游手好闲之徒以及数量不少的英印混血儿组成。据詹姆斯说,芬格拉斯本人“几乎毫无才干,也没有受过教育”,但阿里斯图·贾赫喜欢芬格拉斯,赐给他一个不恰当的头衔:“猎鹰”(Nawab Khoon Khar Jung)。芬格拉斯卒于1800年7月7日。(作者注)

本文节选自:

白莫卧儿人:爱情、战争与18世纪的印度

图片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讲述了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期间,一位东印度公司常驻代表与一位海得拉巴穆斯林贵族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读起来像小说一样精彩,但本书建基于达尔林普尔对18世纪档案、书信与日记的详尽研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印度历史研究专著,获得2003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达尔林普尔像托尔斯泰一样,把对爱情与战争的描述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一对跨国、跨文化的恋人的故事,探索了英属印度建立之前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并且有力驳斥了文明冲突理论,最后,在本书结尾表达了对和平共存的渴望和希冀。

作者简介  · · · · · ·


著有《仙那度》(In Xanadu)、《精灵之城》(City of Djinns)、《圣山来客》(From the Holy Mountain)、《迦梨时代》(The Age of Kali)、《白莫卧儿人》(White Mughals)、《最后的莫卧儿人》(The Last Mughal)以及最新出版的《九种人生》(Nine Lives)。他曾获汤玛斯·库克旅游文学奖(Thomas Cook Travel Book Award)、《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英国年轻作家奖(Young British Writer of the Year Award)、法国星盘图书奖(French Prix d’Astrolabe)、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Prize for History)、苏格兰年度图书大奖(Scottish Book of the Year Prize)、达夫·库珀纪念奖(Duff Cooper Memorial Prize)、亚洲之家亚洲文学奖(Asia House Award for Asian Literature)、沃达丰纵横字谜图书奖(Vodafone Crossword Award),还曾三次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初选名单。2012 年,达尔林普尔获任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院惠特尼·J.奥茨(Whitney J. Oates)客座研究员。他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居住在德里城外的农场。

延伸阅读:

政府: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图片


1765年8月,东印度公司打败了年轻的莫卧儿皇帝,强迫他在帝国最富庶的几个省份建立一个新政府,交给英国商人管理。英国商人借助一支冷酷无情的私营军队来征税。在今天,我们会把这种情况称为“强制私有化”。

根据东印度公司的创办特许状,它有权“对外开战”。它也始终运用暴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上述新政府的建立,标志着东印度公司再也不是一家传统的经营丝绸与香料的国际贸易企业,而是变成了一种极不寻常的新事物:它是侵略成性的殖民主义势力,但伪装成一家跨国公司。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东印度公司训练了大约20万人的安全部队(兵力相当于当时英国陆军的两倍),征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先是占领孟加拉,然后在1803年攻克莫卧儿帝都德里。随后,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直到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几乎整个印度都实际上处于伦敦一间董事会办公室的掌控之下。

《无政府》讲述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全世界最光辉璀璨的帝国之一如何土崩瓦解,然后被一家缺乏监管的私营公司取而代之;这家公司的总部设在数千英里之外一套只有五扇窗那么宽的小办公室里,并且只对身在远方的股东负责。本书是威廉·达尔林普尔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一部著作,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东印度公司的故事,并借助第一个全球企业霸权的历史,发出极具现实意义的警示。

作者简介

威廉·达尔林普尔是英国最卓越的历史学家之一,著有《白莫卧儿人》(荣获沃尔夫森奖)、《最后的莫卧儿人》(荣获达夫·库珀奖)、《王的归程:阿富汗战记:18391842》(荣获海明威奖和卡普钦斯基奖)。他经常参加广播节目,撰写了三部电视节目并为其担任主讲人,其中一部于2002年荣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颁发的“格里尔逊最佳纪录片奖”。他还荣获了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英国作家奖、FPA年度外国记者奖,并获得五个荣誉博士学位。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皇家亚洲学学会成员、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员。他经常给《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和《卫报》撰文。2018年,他获得英国国家学术院(British Academy)的主席奖章(President's Medal),授奖词是“表彰他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参与创办斋浦尔文学节”。威廉与妻子和三个孩子一起生活在德里郊外的一座农场。

几年前陆大鹏对威廉·达尔林普尔的采访:


王公之泪:印度的兵变、金钱与婚姻(1805-1905)

图片



内容简介  · · · · · ·

《王公之泪》是一部描写英国人在印度生活的恢宏历史,视角是透过一个苏格兰家庭的亲身经历,即斐迪南•芒特的祖先,克拉托的洛家族。

《王公之泪》不仅生动记述了洛家族经历的最具戏剧性的事件(韦洛尔的大屠杀、征服爪哇、废黜奥德的孩童国王、阿富汗战争的灾难、1857年大兵变、援救勒克瑙和奇特拉尔),还描写了他们私人生活中的磨难:苏格兰和加尔各答的银行破产、瘟疫与热病、儿童和产妇的死亡。本书还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他们生活中不可能再重现的那种怪异之感:他们居住的军营和宫殿,在山区小镇的舞会和调情,以及在尘土飞扬的酷热乡村缓缓行进的感觉。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战争、阴谋和背叛的传奇史诗,注定要跻身经典名著之列。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图片


“全球最有争议作家”、凭《午夜之子》史无前例“三获布克奖”的“王中王”天才作家鲁西迪(又译拉什迪)代表作。《时代周刊》杂志年度最佳书籍!斩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欧洲亚里斯提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是鲁西迪受追杀隐匿七年后的首部作品。这是一部气势宏大、文笔 汹涌、内容博杂、阅读快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作品,与鲁西迪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深沉的反思之作:关于家国的反思、文化的反思、宗教信仰的反思、阶级地位的反思、政治政体政务的反思、艺术与思想的反思、财富与人生的反思、男人和女人的反思、父母与子女的反思……所有的反思都是思考、都是悬念、都是故事。

小说影射和讽刺了多位世界政治领袖,争议不断。不过,这部作品出版以来好评如潮,获奖频频,斩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欧洲亚里斯提奖等多项文学大奖!获评《时代》杂志年度最佳书籍,入选《纽约时报书评》最佳书单!

——————————————————————————

一个逃亡者,带着耶稣、马丁•路德、但丁、摩尔人末世苏丹、“红色城堡”阿尔罕布拉宫、瓦斯科•达•伽马,还有列宁、尼赫鲁、印度香料巨商家族,以及被称为“美利坚”与“莫斯科”的母亲奥罗拉与情人乌玛,等等神秘信息站在垂死的门前,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家族史诗故事……

这个逃亡者,绰号“摩尔人”。当他出现在小说开始那一幕时,36岁,可是他的身体和内心却已经是历经世事沧桑的72岁了(他背负着一个恶毒的诅咒,生长速度是常人的两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谈到这个小说人物时说:“他是默罕默德十一世,或者是在地狱般乱世中的但丁;是在寻找张贴自己人生故事之门的马丁• 路德,还是在橄榄山上等待迫害者到来的耶稣!”

这个谜一样的人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座城市,或许整个国家,是一张被反复擦净重写的羊皮纸……隐形的现实如幽灵般在有形的虚构之下运行,颠覆了表层的所有意义。” 叩问:“我们如何能接触到底层已经迷失的母亲的全部的、感官的真相?我们如何能过货真价实的生活?我们如何能避免变得畸形?”

作者简介  · · · · · ·


萨曼•鲁西迪(1947— )

1947年6月1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祖父是一位乌尔都语诗人,父亲则是剑桥大学商业系的毕业生。

14岁付英国求学,后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历史。大学毕业后,他短暂从事过影视剧作家和广告公司文案工作。他长期生活在英国,2000年后定居纽约。

1975年,第一部小说《格里姆斯》问世。

1981年第二部小说《午夜之子》出版,获当年布克奖。1993年,荣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25周年而颁发的 “特别布克奖”;2008年,又获为纪念布克奖设置40周年特设的“最佳布克奖”。

1983年,根据巴基斯坦当代政治现实而写的小说《羞耻》出版。1987年出版随笔《美洲豹的微笑》。

1988年,《撒旦诗篇》的出版给他带来了长达十年的“麻烦”。这部以先知穆罕默德为原型的小说触怒了穆斯林,伊朗宗教首领霍梅尼公开谴责此书,并悬赏600万美元处死他。鲁西迪被迫过起了隐匿生活。之后,他化名出版了随笔《假象中的祖国》(1991)、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1994),以及《摩尔人的最后叹息》(1996)等。期间,还创作出版了儿童文学作品《哈伦与故事海》(1990)等。

1998年,“追杀令”解除。之后,他创作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她脚下的土地》(1999)、《愤怒》(2001)、《小丑萨利玛》(2005)、《佛罗伦萨的神女》(2008)、《卢卡,生命之火》(2010)、《约瑟夫•安东:一本回忆录》(2012)、《两年八个月零二十八天》(2015)等。

在世界文坛,鲁西迪是公认的天才作家,获得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多年来,他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陪跑多年,公认受早年事件牵连)。当年鲁西迪受追杀令影响时,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支持鲁西迪,但多数院士仍以“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由,拒绝以学院名义发表声明。因此,三名院士公开宣布退出学院,尽管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学院的活动。

鲁西迪的创作往往被归类为魔幻写实主义,作品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他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后殖民文学作家,被誉为“后殖民文学之父”。如今,七旬的鲁西迪依然笔耕不辍,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是世界文坛的大事记。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小红书:陆大鹏Hans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