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谁叫奶呢?机器人不要面子的?
这群BOT什么来头?
这个春晚节目名为《秧BOT》,由张艺谋导演,16个BOT(机器人robot的简称)与16名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演员,人机协同共同呈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秧歌的一招一式被人形机器人跳出了赛博味儿,网友直呼“这批机器人一定来自东北”,其实这群BOT是杭州宇树科技公司的机器人H1。
让机器人转手绢,怎么做到的?
形象呆板?机器人出现了失误?
“在外形设计上,乍一看可能会觉得机器人只有骨架,形象机械呆板。这其实是演出团队的精心设计,为了与灵动的舞蹈演员形成反差。”
还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在表演的时候,有个别机器人出现“失误”,比如收手绢时慢了半拍。工作人员表示,确实在表演里加了一些搞笑的“小彩蛋”,人形机器人的“怪异”“犯错”或“故障”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为什么要让机器人在春晚跳舞?
2023年8月,宇树人形机器人H1第一次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相。2024年底,H1登上张艺谋导演的《澳门2049》长期驻场舞台剧,和国际大师一起玩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
总台2025年春晚舞蹈类节目负责人刘惠子认为,与以往春晚科技类节目不同,这个节目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使命。
在节目编排过程中,曾因时长问题需要删减机器人的动作,工程师找到刘惠子极力挽留,“我问为什么不能减掉一些全身动作,工程师说这个动作全世界没有谁能做到,只有中国人可以”。
在刘惠子看来,这次节目创作过程更像是一次科研攻关,“通常,机器人完成的大多是等速动作,要实现快起慢放、接近舞蹈节拍,转手绢像人一样离手再落回来,这些对于机器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离不开工程师的精心设计和反复试验。”
谈及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景,张阳光表示,中国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无论是机器人动作的复杂度还是整体协调性都展现出领先水平。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次“赛博秧歌”惊艳亮相,不仅仅是一次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展示,更为人形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编 辑 | 陈 敏 审 核 | 邢 鑫 来 源 | 青春湖北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广东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