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触摸历史的心跳”

中国旅游报首席记者 王洋

春节张贴年画,表达祝福吉庆之意,是中国人过年独特的仪式感。在农历北方小年之际,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主办的“岁朝迎祥 美意延年——恭王府博物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

“过完小年就是‘扫房日’。扫房之后,就是买年画、贴年画的时候了。”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张阿姨和老伴儿看着展柜里的各色年画展品感慨,张贴年画的习俗可太重要了,“小小年画承载着全家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介绍,今年春节,恭王府博物馆从馆藏年画中甄选出百余幅精品,以“岁朝迎祥 美意延年”为主题,展示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杨家埠、陕西凤翔等重要年画产地的木版年画。

“哪位朋友能讲讲胖娃娃手持莲花,怀里抱着比娃娃还大的鲤鱼,代表什么?”在展区一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耐心向市民游客讲解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作品之一“莲年有余”,并演示年画的拓印制作过程。

“阅年画,知年俗”,在霍庆顺看来,想真正做好一张年画并不容易。“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工序有5道,包括出稿、雕版、印刷、彩绘、装裱。严格来说,精品的年画由5个人去做,5道工序中的每一道都够一个人去学一生。”霍庆顺希望借助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杨柳青年画,一起保护传承这项非遗技艺。

这个春节,“御瓷凝瑞——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吉祥动物纹瓷特展”也在恭王府博物馆开展。展览围绕恭王府极具代表性的“福”文化内涵策划,展出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代瓷器中以吉祥动物纹为装饰题材的器物120件。

“明清景德镇御窑出产的瓷器,多以吉祥纹样为装饰,或繁华或素朴,是当时生活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恭王府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张艾介绍,位于展厅中央的“宣德青花鹦鹉折枝花果纹盘”,是不多见的御窑出品大器。盘心绘鹦鹉啄桃图,象征着生机勃勃、自在安乐的生活状态。鹦鹉音同“英武”,被古人视为瑞鸟,是广受喜爱的宠禽。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内还设置了触摸御瓷体验环节,触摸的瓷片来自明代正统年间未烧制成的青花龙纹大缸,距今有约580年的历史。

“儿子,你也去摸一下,这可是500多年前的瓷器片。”来自浙江温州的刘女士带着9岁的儿子林轩毅来北京旅游,恭王府博物馆是此行的最后一站,“这里的年节氛围浓厚,小孩子很喜欢,还不时会跟我讨论这些历史内容,感觉收获很大。”

正如一位年轻游客触摸瓷器后感慨:“以前都是用眼睛看瓷器,现在可以这么近距离,用手摸,感觉在触摸历史的心跳,值了!”

来源:中国旅游报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