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2

评论

38

6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颠覆“烧开水”发电!全球首台超临界CO₂余热发电系统冲刺投产|新春走基层

AI划重点 · 全文约1706字,阅读需5分钟

1.全球首套15兆瓦级烧结余热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发电示范项目在贵州六盘水水钢厂区内进入满功率冲刺阶段。

2.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具有高扩散性和强溶解能力,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能源技术。

3.项目总工程师黄彦平表示,示范项目投产将是我国超碳发电技术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能满足上千个相似场景的需求。

4.尽管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许多技术挑战,黄彦平及其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了项目的平稳快速推进。

5.未来,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设备成本有望降低,投资收益将进一步提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烧结机的轰鸣声中,红色钢水与蓝色s-CO₂管道交织成一幅工业美学画卷。春节假期,在贵州六盘水水钢厂区内,全球首套15兆瓦级烧结余热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发电示范项目进入满功率冲刺阶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是一种在临界温度(31℃)和临界压力(7.38 MPa)以上存在的特殊流体状态,兼具气体的高扩散性和液体的强溶解能力,被称为“第四态物质”。这种看似普通的物质,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正成为能源、工业领域颠覆性技术的核心。

图片

现场工作照片。

当春节的烟花照亮夜空时,这群“追气人”正用另一种方式点亮中国能源的未来。“这不是一场孤独的技术远征,而是一个国家向绿色制造跃迁的集体冲锋。”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项目总工程师,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核动力院二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黄彦平,揭开这项“将工业废气变绿电”的颠覆性技术如何改写能源游戏规则。

封面新闻: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国际首台套烧结机余热二氧化碳发电示范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黄彦平:我们将二氧化碳提纯,加压至73个大气压以上,使其由气态转变为超临界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密度相比气态时增加近百倍,就如同锻炼后力气大增,能更高效搬运能量,更有力推动发电机旋转,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相较于传统“烧开水”发电,“烧超临界二氧化碳”可提升发电系统效率,还能大幅缩小系统体积, 发电系统机动性好。

封面新闻:在春节期间,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确保项目的连续运行和稳定性的?有哪些特别的工作安排或措施?

黄彦平:春节期间,我们团队选择坚守岗位,全力以赴,争取让示范项目早日投产,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主设备安装、主气管道连接等任务已顺利完成,项目进入系统调试攻坚阶段。我们正在开展系统状态检查和冷热态调试,全力推进系统联动试车,朝着系统满功率发电目标加速迈进。

封面新闻:实现15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满功率运行对于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领域的意义什么?这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能源结构和环境保护?

黄彦平:示范项目的正式投产将是我国超碳发电技术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我国上千个相似的场景的需求,包括冶炼、化工以及光热发电等等,通过大量的工业应用助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体系构建两大国家战略实施,使研究真正造福千家万户。

封面新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或困难?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黄彦平: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是一项前沿技术,此前在烧结余热领域的应用更是一片空白,项目实施过程当中有许多技术路线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摸索。尽管有过去十年基础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几次演示验证试验积累的成功经验,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也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通过合理安排进度,优化资源配置,结合计算分析、技术研讨和原理实验等方式,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保证了项目平稳快速推进。

封面新闻:作为参与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的一员,您个人有什么感受?对于未来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您有何看法或期待?

黄彦平:作为一名能源动力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在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借助团队的力量让超碳发电技术在我国从一个“不被理解的概念”到如今走向工程示范,我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

这个项目顺利建设完成意味着我国在发电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将为国家能源转型绿色发电提供新方案。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场景的拓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设备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意味着投资收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封面新闻:春节期间,您选择坚守岗位而不是回家与家人团聚,这对您个人和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您有什么想对支持您工作的家人、同事或团队说的话吗?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给予了您怎样的支持和鼓励?

黄彦平:在春节这个团圆的节日坚守岗位,对家庭来说确实有一点遗憾,但我深知这个项目关乎国家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我必须坚守岗位。我要感谢家人一直以来的理解与支持,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工作。

我们的团队成员也都因为项目不能和家人们团圆。

一直以来,我的同事们都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每一份努力都凝聚着大家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担当。如今项目也进入最终冲刺阶段,我相信凭借大家的不懈奋斗,这个项目一定早日圆满收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