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节
快
乐
SPRING FESTIVAL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情感寄托。在浙江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年俗如璀璨繁星,各具特色又彼此辉映。
富阳的压岁钱传递着长辈的护佑与平辈的祝福,杭州交投梁君笔下“心意重于金额”的习俗温暖人心;年糕的糯香里藏着“年年高升”的期盼,从揉面到蒸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团圆的愿景;杨村桥的“谢年”仪式庄重而深情,三茶六酒、红烛锭帛间,是对过往的感恩与未来的祈愿;新安江畔,打麻糍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亲情的乐章,圆圆的麻糍象征丰收与甜蜜;而陈燕飞家中的“祈福”年俗,则以福礼敬神,祈愿国泰民安、万事顺意。
这些传统年俗,不仅是仪式与美食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让我们在品味年味的同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千年的祝福代代相传。
春节,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民俗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庆体系。从腊月扫尘辞旧、张贴春联窗花,到除夕围炉守岁、燃放爆竹迎新;从年夜饭桌上的团圆滋味,到晚辈双手接过压岁钱时的融融暖意——这些世代相传的习俗,既是农耕文明的印记,更是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
节前,家家户户以“除陈布新”为要:洒扫庭除、悬灯笼、贴门神,朱红底色映衬墨色楹联,方寸窗花勾勒吉祥图景,处处彰显“天人合一”的朴素哲思。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共享年夜饭,佳肴中寄托着五谷丰登的期盼;长辈赠予压岁钱,以铜钱红线驱祟护幼的古老智慧,演变为传递祝福的温情仪式;守岁时灯火长明,既有辞别旧岁的郑重,亦含守望新春的希冀。
正月初一始,拜年贺岁的脚步踏遍街巷。人们身着新衣,携吉言佳礼走亲访友,“新年安康”“万事如意”的祝颂声里,流淌着对家国昌隆的祈愿,对人际情谊的珍重。爆竹声、欢笑声、觥筹交错声,共同谱写出跨越千年的新春交响。
过年给压岁钱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年俗,人们认为赠予孩子压岁钱能驱邪避害,护佑其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在浙江地区,这一习俗不仅限于长辈对晚辈的祝福,部分地方还保留着平辈互赠压岁钱的独特风俗,例如兄弟姐妹或同辈亲友之间以小额钱款传递心意,表达对彼此新年的美好祝愿。虽金额不多,但其中蕴含的真挚情谊与祝福,远胜于物质价值,体现了传统习俗中“礼轻情意重”的文化内核。
打年糕是浙江传承千年的年俗之一。腊月里,家家户户早早将糯米浸泡至粒粒莹润,待水汽蒸腾时,将糯米铺入竹屉,置于柴火灶上。大铁锅中的沸水“咕噜”翻滚,白雾裹挟着新米的清香漫溢满屋,糯香勾动着过年的期盼。
打糕最见功夫——蒸透的糯米倾入青石臼,两位汉子分立两侧,抡起枣木槌交替捶打。木槌起落间,“咚咚”的闷响震得檐下积雪簌簌抖落,糯团在千锤百炼中渐成莹白如玉的膏体。刚出锅的年糕还氤氲着热气,轻咬一口,弹韧牵丝,稻香混着柴火气在唇齿间流转。这捶打的韵律不仅是劳作的号子,更是亲族协力的见证:老人添柴控火,孩童递巾擦汗,妇女巧手塑形,团圆的热气融化了冬寒。
春节,在我的家乡建德,每年过年都有打麻糍的年俗,麻糍也成为了建德人必备的传统美食。
麻糍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打麻糍的时候,大家尽情地忙,有的舞大槌,有的团粑,有的压模……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糯叽叽的麻糍,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感喜好,加入红豆馅或芝麻馅,吃一口就忘不了。“你一锤,我一锤”的打麻糍习俗,也映射出了浓浓的亲情和最浓的年味。
麻糍圆圆,象征团圆,麻糍甜甜,日子甜甜。小小的麻糍,象征着丰收和团圆,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我们在品味传统美食的同时,更去感受家的温暖与传统文化的力量。
春节返乡,在寿昌小城的岳父家过年,总能触摸到这座江南小城独有的浪漫年味——青石板巷里飘着腊味咸香,老屋檐下悬着朱红灯笼,街坊邻里的拜年声裹着吴侬软语的温润,仿佛时光都浸在了米酒般绵长的温情里。
中山路上锣鼓喧天,舞龙舞狮的队伍穿梭街头,引得人群阵阵喝彩。路边摊飘着糖葫芦、炸年糕的香气,满是地道风味。鞭炮噼里啪啦炸响,仿佛把旧年的烦恼都崩散了。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贴年画,红彤彤的纸上写满“平安”“如意”,一笔一画都是盼头。这就是中国人过年的浪漫——辞旧迎新,团圆的暖意里藏着对未来的热望。
编辑|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