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低龄农村老人从事绿化工作,主要原因是收入来源单一,基础养老金不足以满足生活需求。
2.绿化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圈,老人之间的互助合作成为他们参与工作的动力。
3.代际责任使低龄农村老人在照顾子女和孙辈的同时,还操心身后事,提前攒钱应对。
4.然而,绿化工作存在层层转包现象,导致老人薪资待遇无法得到保障。
5.尽管如此,老人仍然认为从事绿化工作有益,能提升价值感和幸福感。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江龙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生
寒假回家以来,发现身边一些七八十的奶奶们三天两头聚在一起,讨论“讨薪”的问题,每天不管去哪里都要拿上电话,防止错过重要的“领薪”通知,这让我不禁产生了一丝好奇:这么大岁数为什么还去工作?什么性质的工作?带着这样的好奇,笔者借着闲聊的机会进行了简单的调研。
中国按照现行退休政策,目前以60岁退休后开始进入老年期对老年人进行划分,60-69岁人口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人口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高龄老年人口。了解发现这个群体普遍年龄在65-80岁,也就意味着这个群体大多是中低龄农村老人,主要从事绿化。
一、问题的起源|为什么出去工作
“我们都是农村人,没有退休工资,只有每个月领的那点基础养老金根本不够用,而且我们自己也闲不住”。就笔者所在的这个片区,大部分老人还有一个每月350元/人的“失地补偿费”,算下来一个月一共有500左右的收入。被采访的老人说:“我们住在农村也要交水电费,夏天一个月二三百,吃的像米油和肉菜都要上街去买,蔬菜还能在家门口种一点,每年还要交医保400块钱一个人一年,不干事去年腿部因为发炎感染去医院吊水还花了一点钱......”
就笔者访谈的几个农村老人来说,主要可以将其外出打零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个人性情中的勤劳淳朴
不少农村的老人都经历过“土地征收”,用老人的话来说就是征收了土地其实也好,土地人力物力投入较大,收成却不好说。但是深埋在农民性情中的勤劳本质却没有消失,“闲不住”和“锻炼身体”成了他们回复这个问题的优先答案。
2.新型社交圈
绿化零工也是一种新型社交,谁和谁关系好才叫谁,这个小团队的配适度高了,外人很难再插进去。举个例子,如果A和B一起做一个老板的绿化活,A在歇工期间找了别的零工活也会叫上B,如果不叫被发现了,会被说“做人不厚道”,但是叫了你好几次你都不去,大概率以后就不会叫你了,所以一般只要有人叫,这个群体中的老人们就一定会去。
3.代际责任的承担
经过长时间的访谈可以得知,大多数低龄老人不仅需要照顾子女这一辈,甚至还在操心孙辈,一辈子确实有操不完的心。不仅如此,这些老人还非常操心自己的身后事,比如办席、棺材等,他们一般是替自己想好了的,并且早早就自行攒了钱以作应对,作为减轻子女负担的一种方式。
4.生活成本较高
加上水电气,肉蛋面,酱醋茶,一些老年人还有抽烟喝酒喝茶的支出,每一年还要交医保,更不用说还有乡野社会的人情往来,婚丧嫁娶都要随礼,且金额不低。加上看病,“看病也是要钱的,医保只能报销一部分,年纪大了身上这块疼那块疼都要去医院”,整体的生活成本仅靠基础养老金是远远无法支撑的。
二、绿化工作|性质是什么
1.工作内容
因为笔者访谈的老人多为一个群体,所以集中在绿化,也有部分老人从事社区安排的捡垃圾、绿化、保洁保安等,但是稳定性依旧不强,所以暂且以该群体的绿化工作为重点记录。
绿化工作就是在沿马路两边修建花草、除杂草、种树浇水等,有时候也会在一些校园里进行,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对技术要求不高。群体组成依靠熟人社会,基本都是“人叫人”。
2.工作时间
一年四季基本都有活,但是六七月居多,这个时候段雨水充足,树木栽植、杂草清除工作等较多。干绿化的老人早上起的很早,五点多就要出发,所以四点左右就起床了,留下足够的吃饭时间,中午一般管饭,稍作休息持续工作到晚上五六下班。
3.薪资待遇
老人对于薪资待遇中的福利没有太多的概念,关注点往往放在工资上。据了解,大多数老人的工资在80元一天,也有一部分90元一天的,甚至在一个群体中,年龄稍小一些的老人工资比年龄大一些的要高5—10元一天。早上一般有车接,因为一个片区工人较为集中,晚上车送否要看具体的工作地点,如果离得远有,离得近就自行回家了(很多70+的老人对此没有意见,因为用老年公交卡坐车是免费的)。中午管饭也解决了很多老人的带饭困难。
不过大多数被访谈对象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午的休息问题,其中一个老人描述到“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在XX学校遇到一个很好心的小伙子,他说他奶奶也在搞绿化,看到我们睡在走廊上很可怜,所以给我们开了一个会有室,甚至还打开了空调,我们很感激他”,不免有些心酸的同时更加担心,这群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老人们,如果没有遇到“好心人”,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
三、层层转包有隐患
说到了工资结算,很多地方从事绿化群体的老人们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究其根本则是层层转包。“我们很少有当天给钱的活,如果有,不管再苦再累那几天也会去,毕竟看见现钱心里踏实”。“我们一般会记工分,等到了结账的时候会找领班对一遍,然后就等着领钱就行了”,领班上面还有小老板,小老板上面还有大老板,这里面的具体转包细节老人们也不是很清楚,反正谁叫都去,去了就记,记完再说。
根据访谈,大家都说遇到不给钱的老板少,但是也有,“我们有一次跟着领班堵了小老板家门,然后小老板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带着我们去了政府门口,出发前还对我们说去了有事说事千万不能闹,我们当时头脑里面虽然很愤怒,但都不会当那个出头鸟的,万一真有人闹起来,那我们必须跟着闹,不闹没钱。”
四、老人再就业到底是好是坏
根据笔者的访谈,不论是提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还是绿化工作,几乎所有老人都是异口同声说到“这是好事,国家现在经济发展也不容易,老年人这么多,每个月还能拿到这些,起码饿不到。搞绿化是累,但是比坐吃山空好,钱不多但是能挣到一些总比一分不挣好,我们多干一点,也就多安心一点”。
听着他们毫无保留信任的回复,看到他们说起自己干活时候的甚至是一种自豪的神情,笔者至此内心虽酸楚却有些许安慰,这样的工作也是这群淳朴老人提升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一种方式。然而面对其中的发展困境和权益保障,是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