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乙巳年正月初六,今春第一个节气“立春”将到来。在我国农耕文化中,古人是非常重视“立春”这个节气的,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它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时刻的到来。此外,立春又往往正逢春节,因此,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除旧布新、恭迎新春等庆典活动都安排在这一时段举行,中国农耕社会丰富多彩的各种民俗也因此得以赓续不绝。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通过祈岁敬天,企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各地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写福字等,以欢庆新春的到来。这些活动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且增加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凝聚了人们的亲情与友谊。
描写立春的古诗比比皆是,特选择一首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的喜悦和赞颂。人们在这个双节相逢的前后,更是要看戏娱乐的。此时,唱的都是欢乐红火的吉祥戏、应节戏,笔者特选择当下经常演出的两出戏,昆曲《天官赐福》和京剧《大登殿》加以介绍,以飨读者欣赏。
《天官赐福》:神仙下凡送福荫
昆曲《天官赐福》又名《大赐福》,过去在过春节的大年初一,各京昆班社都把它作为开场的吉祥戏,当年各种类型的堂会戏,也莫不以它开锣。
这个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玉帝,觉得下界福主,乐善好施,积德广大。特敕令福德星君天官,邀众位福神,颁赐福禄,以彰善行。这其中有南极老人、五谷牛郎、天孙织女、送子张仙、增福财神及魁星等众位福神,同至福地,各献礼物,颁赐福禄,对下界福主,增福增寿,除天官宣敕:为民做主的官宦,晋爵一品、位列朝班、公侯世代外,其余神仙,对广大福主,亦各有馈赠。如张仙送子、财神赠金、魁星点元等。最后由天官领衔,首唱昆曲牌子的颂词,再由众福神共唱吉祥颂词的昆曲牌子,众仙赐福完后,始一同在天官率领下离去,复奏玉帝交旨。
之后一段时间,这出喜庆祥和的吉祥戏一直被搁置到箱底,直到改革开放时大放异彩。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戏曲研究家朱家溍先生提议,为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在刚刚恢复开放的湖广会馆大戏楼,演唱了这出尘封已久的《天官赐福》。以后朱老又在澳门回归以及在他86岁高龄时,为昆曲研习社90岁曲友祝寿时再度演唱此剧。从此以后,此剧多次在当时的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演出:或在过小年时的名牌栏目“戏迷家庭”,或在“戏春晚”的大型戏曲节目中,演播根据《天官赐福》改编的好玩好看节目。如2012年农历龙年的“戏春晚”,北京京剧院的于帅、包岩等演出集演唱、武打及耍龙灯于一体的改编本《天官赐福》;2018年农历狗年戏春晚,孟广禄、杨赤、王越、方旭等四位著名花脸艺术家,扮上天官,演唱京歌《大赐福》。
最近一次演出全本《天官赐福》的,是在2024年农历龙年的春节,以著名老生艺术家凌柯领衔的大连市京剧团演出了又一个改编本的《天官赐福》。除凌柯扮演的福德星君天官外,还上场了南极老人、五谷牛郎、天孙织女、送子张仙、增福财神等福星,以及众仙女、仙童等神采丰颐的众仙。凌柯以他高亢嘹亮,又极富韵味的好嗓子,演唱了北曲“醉花阴”,唱词祥和喜乐,非常适合春节期间演唱:“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人欢乐,似这般民安泰乐滔滔,在华胥世见了些人寿年丰,也不似清时妙,似这等官不差,民不扰,则俺奉玉音将福禄褒。”
而天官率领的众福星也各有表演,如天孙织女,似京剧《天女散花》的天女,翩翩起舞,耍起了丈二长绸。轻盈舞姿方毕,又请来武丑扮演的魁星,手持笔和斗,蹿蹦跳跃,为下界点状元。接下来是武净扮演的勾金脸的增福财神,手拿金元宝,穿厚底靴,走左右前后的“蹉步”,在观众的掌声中,打开元宝的前盖,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糖果,由仙童抛向台下的观众席。在众观众的哄笑声中,众福星唱起了尾声:“一霎时神州赤县皆游到,只愿普天下积德的享福禄直到老”。
在大地即将回春的季节,在万民欢庆的春节中,这真是一出绝佳的吉祥戏。
《大登殿》:龙凤阁内喜相逢
京剧《大登殿》更是在两个带“春”字的节日里经常演出的好戏。这个戏份两种演法,一种是演全部《红鬃烈马》,最后攒底一折,即为《大登殿》;另一种演法,是只演《大登殿》,大多作为一个晚会最后一个节目。
《红鬃烈马》讲的是王宝钏和薛平贵的故事,又名《王八出》等,指八出以王宝钏为主角的戏,计有《落花园》《彩楼配》《三击掌》《平贵别窑》《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等。其实若说全部关于王宝钏的戏,还有《闹窑降马》《误卯三打》《别寒窑》《赶三关》等,一共十四、五折,表现了王宝钏忠贞不渝的爱情。
在《大登殿》这最后一折中,要把王宝钏相关的十几出戏里的主要人物命运,给一个总的交代。这出戏里人物众多,除了昔日受尽苦难的花郎乞丐薛平贵、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还有为善的,如王宝钏的母亲老夫人、大姐夫苏龙、协助薛平贵进三关,回故国与原配夫人重圆的代战公主,以及为恶的,如做宰相的父亲王允、做副元帅的二姐夫魏虎等。这就等于一部叫座的电视连续剧,草蛇灰线,跌宕起伏、多次反转、悬念丛生的人物命运,深刻挖掘的复杂人性,以及生、旦、净各行当悦耳动听的唱腔,使这个《太登殿》久唱不衰,观众数代更替。
从一些京剧史的记载看,清道光十七年(1837),进京的春台徽班中的当家旦角陈鸾仙就以《赶三关》《回笼鸽》(《大登殿》)的代战公主驰名。道光末年,老生三鼎甲之一的张二奎,更是以这出他扮演薛平贵的《大登殿》成为奎派主要保留剧目。而他的弟子,奎派继承人杨月楼,这出《大登殿》更是他的撒手锏。杨月楼之子杨小楼虽为武生宗师,但对这出奎派《大登殿》也十分钟爱,偶尔一露演,观众向隅。清光绪年间,这出名剧,先后是旦角艺术家时小福、陈德霖与老生艺术家王九龄、孙菊仙的大合作戏。伶界大王谭鑫培及他的学生余叔岩则更经常主演《武家坡》。民国期间,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艺术家崛起,莫不以全部《红鬃烈马》或在大义务戏、大合作戏中,以这出《大登殿》展现在观众面前。
20世纪50年代,笔者看过许多次《红鬃烈马》,但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谭富英和张君秋的联袂演出。谭富英先生那真是一条金嗓子,开口一唱,高、亮、爽、嘎、嘣、脆,高低自如,干净自然,毫不费劲,就像是在说话,可是又那么悦耳好唱;而张君秋先生同样是一条金嗓子,明丽、透亮、甜润,无人能出其右。《武家坡》一折中,谭先生“一马离了西凉界”等三个“西皮导板”,那真是如夏日吃北京庞各庄西瓜——“杀口甜”,高而不暴,甜而有力,立音的挺拔,节奏的刚劲,无可挑剔;张先生无论是独唱,还是和老生的对唱都完美无瑕。
到了《大登殿》这一折,观众全兴趣盎然地注视这个大结局。乞丐做了皇帝的薛平贵,幕后一句“导板”:“龙凤阁内把衣换”,清脆爽朗,顿挫有力,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身穿红蟒,神采奕奕地高光出场,然后一句高腔:“薛平贵也有今日天”,响遏行云,绕梁三匝,观众更是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非谭派老生,这两句唱词为“长安城内把兵点,薛平贵也有今一天。”)
接着,为善的苏龙升了官,对嫌贫爱富的老岳父要处以极刑,幕后一声高喊:“刀下留人!”一队宫娥簇拥着做了正宫娘娘的王宝钏急速上场,保下了其父王允的性命,然后是一段“二六”,张君秋唱得甜美流畅,字字入耳,尤其那两句:“先前道他是花郎汉,到如今端端正正、正正端端驾坐在金銮”,真是令穷人扬眉吐气。
之后,著名花旦赵丽秋一身旗装闪亮登场,和大二国舅有一些插科打诨,冲淡一下刚才的严肃场面。然后是和王宝钏共唱那段驰名的“十三嗨”:“学一学凤凰女伴君前,咿呀呼嗨……”两个旦角艺术家都铆上了,声乐悠扬,赢得一片掌声。最后,李多奎扮演的王夫人登场,虽然仅仅有几句“散板”和一段“流水”,但李老唱得气贯丹田、声震屋瓦、诉说自己喜悦之情的唱腔,那真是给力,犹如一条翘起来的“豹尾”。最后,薛平贵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岳母行过礼,在大段“二六”后,改唱最值银子的两句“摇板”:“御花园摆下太平宴,军民同乐亿万斯年”,这一出大戏方在观众欢乐满足的喝彩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今,谭派和张派传人莫不以此剧为拿手剧目。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张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