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疾病,其影响深远且隐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8.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病,而每年因该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
我国成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高达10.8%,而知晓率仅为12.5%,这意味着有大量的患者在不知不觉中遭受着肾脏的损害。尽管慢性肾病在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能逐渐损害肾脏功能,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才能维持生命。
慢性肾病怎么回事?
慢性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这种异常状态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肾脏,这个我们体内的“过滤器”和“调节器”,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调节血压,以及分泌一些重要的激素等。当肾脏出现慢性病变时,这些功能会逐渐受到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程度,慢性肾病可分为五个阶段,从轻微肾功能受损到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
慢性肾病的病因
慢性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原发性肾脏疾病、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其他因素。
1. 原发性肾脏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肾病病因之一。这类疾病通常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进而引发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错误地攻击肾小球时,会导致肾小球发生炎症和损伤。炎症不断刺激肾脏组织,使得肾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功能逐渐下降,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脏病。
2. 继发性肾脏疾病
继发性肾脏疾病是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肾脏损害。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大主要的继发性因素。长期高血糖和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肾脏血液供应,导致肾功能下降。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肾脏的微血管造成损害,就好像糖水长期浸泡着小血管,使其变得脆弱和功能异常。这种微血管病变逐渐累积,会导致肾小球硬化,影响肾脏的过滤功能,最终引发慢性肾脏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40%会发展为慢性肾脏病,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首要原因。
高血压:过高的血压会使肾脏血管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肾脏血管壁受损,肾脏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果高血压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3. 其他因素
除了原发性肾脏疾病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是慢性肾病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包括肥胖、高脂血症、吸烟、滥用药物、反复感染、疲劳乏力等。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脏、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对肾脏也不友好。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一些有害物质,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导致肾脏的工作量增加,同时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对肾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肾脏的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正常代谢,增加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几率。
慢性肾病的症状与危害
慢性肾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也是其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原因。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蛋白尿或血尿,但这些症状并不足以引起患者的重视。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慢性肾病患者会逐渐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并面临多样化的并发症。
1. 早期症状
泡沫尿:尿液中出现大量细小而持久的泡沫,就像啤酒泡沫一样,这是慢性肾脏病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泡沫尿的出现通常是因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肾脏的过滤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导致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
血尿:肉眼可见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样,称为肉眼血尿;也有些患者的血尿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称为镜下血尿。血尿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进入尿液中引起的。
夜尿增多:正常情况下,夜间排尿次数一般为0-1次。但在慢性肾脏病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夜尿增多的现象,即夜间排尿次数超过2次以上,尿量也可能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肾脏的浓缩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地将尿液浓缩,导致夜间尿量相对增多。
疲劳乏力:这是慢性肾脏病早期较为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症状之一。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内一些代谢废物和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身体会感到疲倦、无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很多患者可能会误以为是工作劳累或其他原因引起,而没有意识到是肾脏出了问题。
2. 中晚期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慢性肾病患者会逐渐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水肿(尤其是颜面部和下肢)、高血压、贫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水肿:这是慢性肾脏病中晚期比较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先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出现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水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积聚在组织间隙中。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凹陷,且凹陷恢复缓慢。
高血压:随着肾脏病变的进展,肾脏对水钠的调节功能失常,同时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血压升高。而且这种高血压往往比较顽固,难以通过常规的降压药物控制到理想水平。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贫血:肾脏不仅有排泄功能,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当慢性肾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肾脏分泌EPO的功能下降,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3. 并发症
慢性肾病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包括尿毒症、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骨骼病变等。尿毒症患者需要依赖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营养不良和骨骼病变则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骨骼病变主要表现为骨痛、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
如何治疗?
1. 原发病治疗:针对慢性肾病的原发病进行治疗是基础。例如,对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采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病情;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积极降糖治疗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2.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旨在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例如,对于水肿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使用降压药物;对于贫血患者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进行治疗。
3. 肾脏替代治疗:当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时,肾脏替代治疗成为必要的选择。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替代受损的肾脏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慢性肾病?
一、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是慢性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
高血压控制:高血压也是导致慢性肾病的重要因素。保持健康的体重、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避免过度饮酒都有助于降低血压。若血压持续偏高,应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
二、合理饮食
低盐饮食:盐的摄入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水液在体内的蓄积,影响血压和心脏健康。因此,应坚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低脂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也有助于保护肾脏健康。
优质低蛋白饮食:适量的优质蛋白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但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因此,建议选择低蛋白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并减少动物性蛋白的摄入量。
多喝水:多喝水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和排泄废物,对肾脏健康有益。但应注意避免过量饮水,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三、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谨慎用药:在使用任何可能对肾脏产生影响的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化疗药物、非甾体类止疼药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
定期监测肾功能: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彩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肾脏问题。对于存在肾脏疾病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注重体检和筛查。
四、预防感冒和感染
防寒保暖:注意天气变化,寒冷时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呼吸道感染。因为很多肾脏疾病都与感冒和感染有关,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增强体质: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进行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如快走、骑车、游泳等,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
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中的乙醇都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加重肾脏损害。因此,应彻底戒除吸烟习惯,并限制酒精摄入。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维护肾脏健康。
远离重金属:避免接触铅、汞等重金属,因为它们会损害肾脏。在工作和生活中,应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安全。
六、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对肾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对于预防慢性肾病同样重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预防慢性肾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合理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预防感冒和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关注心理健康等。通过这些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