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阳江有回娘家的习俗
用本地话来说,就是“去村”
新春佳节与娘家人叙旧
少不了带上
寓意团圆、兴旺的新春限定味道
作为其中的“科代表”
煎糍必占一席!
煎糍,又称煎堆、碌堆,多为金黄、饱满的形状,在炸煎糍时需要不停地翻动,因此,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美好寓意。据《广东新语》的记载,“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馈赠亲友者也。”
在阳江
每逢春节、婚娶、小孩满月、
新屋入伙等喜庆日子
都少不了煎糍“助阵”
今年的春节来得早
住在阳东区东城镇的李小梅
全家上阵,提前制作煎糍
备足“新年味道”
糯米粉、白糖、肥猪肉、
花生、白芝麻、五香粉、
南乳、葱花……
制作煎糍所需的材料摆满一桌
“一斤糯米粉要配上三两白糖,
不淡也不腻。”
今年59岁的李小梅
制作煎糍已经40多年
每一种原料的用量和配比
早已烂熟于心
李小梅负责和面
她的母亲在一旁忙着搅拌馅料
妹妹则在厨房清洗锅盆……
一家人无需多言
一个眼神就能找到自己的“工位”
满分默契便是最甜的年味
加馅料 任明皓 摄
和好面团后
李小梅抓取一小块
揉捏、翻捻成半圆碗形
然后加入一小勺馅料
李小梅的母亲示范收口
“做煎堆最难的就是收口,这口收得好,炸出来的煎糍圆碌碌,我小时候跟着母亲学,琢磨了一个月才完全掌握技巧。”李小梅的母亲示范了收口的过程,只见其右手同时揉捏面团外延,左手配合旋转,使面团收口处变成小洞后,再快速捏紧、提拉,不到一分钟,一个圆溜溜的煎堆就成型了,手艺十分娴熟。
一口锅、一双筷子和一个漏勺
炸煎糍所需的工具很简单
但要炸得金黄酥脆,全凭经验
李小梅“碌”煎糍
倒油入锅至三分满
点火加温,待油冒小泡时
李小梅把手放在油锅上方
用掌心感受油温
“热了!‘碌’煎糍了!”
话音刚落,“滋”的一声响起
圆滚滚的面团依次下锅,油花四溅
李小梅拿着筷子和漏勺不停地
翻转、打圈、
使其受热均匀
李小梅的徒弟制作煎糍
不一会儿
原本沉在锅底的面团
慢慢浮在油面上
在热油中越“碌”越大
颜色也从白色
变成浅黄、深黄、金黄
喷香的气味
早已窜出窗外传到街坊四邻
新鲜出锅的煎糍
表皮薄脆清香而又黏韧可口
半咸甜的馅料增加了口感的层次度
令人回味无穷
“这个圆,肯定是母亲包的。”
“四妹,这个焦了,是你炸的吧!”
你一言我一句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边唠嗑,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年味便在这热热闹闹的气氛中
蔓延开来
“小时候每逢大年三十,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开始做煎糍,到了年初二‘去村’时,会当作新年礼物送给亲戚。”李小梅回忆,以前一家“开油镬”,街坊邻居就会聚过来,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做煎糍,有人和面、有人包、有人“碌”,很是热闹。
如今,兄弟姐妹们虽各自成家,相聚时间变少,但只要春节一有空,大家都会陪着母亲一起做叶贴、油角、煎糍等过年美食,聊聊儿时趣事。
李小梅一家品尝煎糍
从外祖父到母亲再到儿女
一家三代传下来的煎糍制作老手艺
被子女们视若珍宝
师承母亲的李小梅
曾担任阳东兴德楼酒店的点心师
她结合现在人们的饮食喜好
对煎糍的馅料进行了多次改良
在传统的芝麻、花生、白糖等
甜馅料基础上
加上猪肉、南乳、五香粉等食材
让煎糍味道变得咸香不腻
深受食客喜爱
2024年,阳江煎糍制作技艺入选阳江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李小梅凭借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阳江煎糍制作技艺传承人。如今,这门手艺又传给了李小梅的徒弟和侄子,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传统味道不断焕发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