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乾隆版《毕节县志•形胜》云:“自元时已设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名曰‘毕节’”。毕节地处三省要道,建驿站时本来是没有名称的,因建驿站时正好是除夕,所以就将其称为“毕节”,取“毕于此节”之意。光绪版《毕节县志》卷之二“城池”同样记载道:按方志谓,毕节筑城以十二月晦日始成,因名毕节云。光绪版《毕节县志》认为修毕节城时完工于十二月晦日(即除夕),所以叫毕节。
两种说法都有据可源,映证了毕节是一片民族文化一体多元的土地。这里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除了传统的扫尘,打糍粑、磕粉子面、蒸黄粑,杀年猪、熏腊肉、做血豆腐、灌香肠,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除夕守岁、吃汤圆、发压岁钱,走亲拜戚、逛街、逛庙会外,更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
毕节汤圆久负盛名,由来已久。毕节汤圆来自江南,又不同于江南。
玫瑰糖是毕节汤圆的灵魂。暮春的4-5月份,春山上的玫瑰花盛开时,将其摘取,晾晒,和红糖拌在一起,放入擂钵稍微捣细一下,让两者充分混合拌匀,装入土陶瓶子,密封发酵。时间短口感涩颜色红;发酵时间长涩味淡,颜色深,口感也变得醇厚。经两百多天的发酵积淀,到腊月就可食用了。
冬至后,开始制作汤圆的馅料,馅料用玫瑰糖、砂糖、白糖、猪板油或鸡腹油、芝麻、酥麻、核桃仁、花生仁、葵花仁、蜜饯红橘皮、蜜饯冬瓜等精心制成。
已包好的冷水汤圆(资料图片)
毕节汤圆一般在初一开始食用,一家老小齐聚一堂,脚勤手快的媳妇、姑娘们齐上阵,将糯米面或高粱面团在手中揉搓,裹入馅料,然后把包裹成圆形、三角形、月牙形的汤圆下锅,滚沸的砂锅里汤圆上浮下沉,翻滚着团圆的喜悦。出锅盛入碗中,轻咬一口,玫瑰香甜滋味弥漫,这是春节的味道,是温暖与幸福的瞬间。
一方山水,一方风情。威宁县、赫章县一带山区,还有着吃年夜饭时青松铺地,席地而餐的习惯。除夕当天,走进春山松林里,扯上一筐新鲜翠绿松毛,铺满堂屋中间,然后把年夜饭端上来,一般十二个菜,一家人就这样或蹲或坐于青翠的松毛之上吃年夜饭。这一天,青松毛不但用于年夜饭铺地,还要在猪圈、屋顶等地方都要插上一枝松枝夹着一份纸钱。在家门口有时还会在山上砍一棵小松树来栽着,风一吹过,松叶飘动飞舞。年夜饭后青松毛一般会留着春节期间蒸包子、牛角粑粑等,清香诱人。
洒青松铺地习俗由来已久,是云贵两地的风情。明朝陈文纂修的《景泰云南图经志》有一首诗句这样描写道:夜喧灯火庖人语,地覆松花使客来。《滇南杂记》中记载:“新正元旦,民间采松针铺地,以代氍毹,名曰松衣。”又记:“岁首,砍松枝高丈余,夹植门外,插香于松上,以迎祖考。”氍毹即毛织的地毯。
在毕节、大方县城北部,有一条横亘的大山,它是乌江和赤水河的分水岭。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居住在山脚下的大方县兴隆、八堡一带的六寨喜鹊苗同胞,都会举行一个独特且有魅力的传统节日——踩花山。节日期间,来自当地的苗族同胞相约上春山,齐聚踩花山上,唱歌跳舞传情达意,踩花山也成了大方县兴隆、八堡一带的六寨喜鹊苗同胞的独特年俗,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
毕节市七星关区百花山旧貌(聂宗荣)
吃团年饭本是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饭,又称为“吃年饭”“吃年夜饭”。摆上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且少不了鸡、鱼、肉、酒等,一家人饮酒吃菜,畅叙家常,祝贺新春。毕节人民将红军视为亲人,他们与红军一起联欢,五千多毕节儿女参加了红军,跟着队伍,走上了革命的征程。(作者系毕节市史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编 辑:侯宏宏 陈再雄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