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王雷泉讲演录
用禅的智慧,寻找真理与自由
编辑推荐
著名佛教哲学研究者王雷泉先生面向学生与公众的讲演文稿,此次得以首次结集。主题涉及佛教的思想与方法、中国佛教的历史演进、儒释道三教关系、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禅的智慧与现代意义等,对《法华经》《般若心经》《六祖坛经》等佛教经典也进行了哲学解读。
作者简介
王雷泉,1952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 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佛教哲学、宗教学原理的研究。著译有《摩诃止观释译》《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王雷泉讲国学·了凡四训详解》《禅与西方思想》《禅宗与精神分析》《中国佛教的复兴》等。
内容介绍
(以下内容转载自作者公众号“默雷涌泉”)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为社会各界开设讲座或会议发言的记录稿,经修订后,列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师说”系列。丛书篇幅为每本15万字左右,故只收入十一篇。
《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993年7月26日讲于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刊于河北禅学研究所编《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专辑》(1993年)。作者在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营一共讲演过四次,选首届这篇以作纪念。
《中国佛教之重建——以太虚〈中国佛学〉为中心》,2015年8月21日讲于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举办的“中国宗教暑期班”。本文据朱明川同学记录稿修订。
《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2008年3月30日讲于无锡灵山,同年7月27日讲于庐山东林寺。本文在研究生曾蔚记录稿基础上略作修订。本文原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作热身,当时李家振先生一起参与其事。既已经讲过同类主题,论坛就不去参加了。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2014年6月22日讲于上海图书馆,作为“都市文化·重读经典”活动。这个题目在政教学三界讲过几十次,以上海图书馆的整理稿最为专业,亦授权超星作视频转载。
《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2017年6月10日讲于北京什刹海书院“什刹海论坛·2017佛学季”。这个题目在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也做过演讲,因在什刹海书院讲了一天,故记录稿比较完整。
《“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坛经〉为中心》,2009年8月10日讲于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据林涛记录整理稿修订。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本题先后讲于:浙江桐乡香海禅寺禅修营(2012年8月12日);山东博山正觉寺佛商禅修班(2012年10 月5 日);东南大学“中西经典文化”系列讲座(2013年4月22日);成都文殊院“智慧之旅”禅修营(2018年7月19日)。本文以香海禅寺记录稿为基础,收入本书时略作增删。
《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2009年11月15日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坛的讲演。据研究生刘红青记录整理稿修订,发表于复旦禅学会内刊《佛教观察》第八期。
《真理与自由——佛教的思想与方法》,2020年11月20日讲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君子知道”大讲堂。由管院教师邹瑞玥整理成文,收入本书时,有适当删减。
《上帝·天命·实相——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2023年4月2日讲于首届“云善文化讲坛”。这个题目先在上海宗教院校教师研修班上做过演讲。
《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从永嘉玄觉到南怀瑾》,2023年10月20日在“从永嘉玄觉到南怀瑾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目录
第一讲 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
一、 一种新的“判教”方式|1
二、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8
三、 佛教未来发展的若干问题|14
第二讲 中国佛教之重建
——以太虚《中国佛学》为中心|19
一、 中国主流佛教的特质|19
二、 太虚重建中国佛学的愿景|23
三、 佛教的衰落与近代佛教的复兴|28
四、 人间佛教及其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35
第三讲 心净则国土净
——佛教哲学与生态环境|47
引言|47
一、 “地球村”与当代环境哲学|48
二、 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54
三、 对治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64
第四讲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67
一、 佛教对世界人生的看法|68
二、 提升眼界,放大心量|71
三、 禅宗的宗旨和特点|78
四、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84
第五讲 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93
引言|93
一、 禅宗在佛教中的地位|96
二、 六祖惠能论宗教兼通|105
三、 永嘉会通禅教的贡献|116
四、 太虚论重建中国佛学|127
余论|141
第六讲 “烦恼即菩提”辨析
——以《坛经》为中心|143
一、 问题的提出|144
二、 禅宗思想的革命性转向|149
三、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155
四、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159
五、 转:佛教解脱论的实践特色|165
第七讲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169
一、 当今语境中的宗教问题|169
二、 从“五眼”谈佛之知见|180
三、 法华精神与如来使|187
四、 做从地涌出的菩萨行者|195
第八讲 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199
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宗教?|200
二、 悲智双运,从心开始|201
三、 做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203
四、 路在脚下,途中即是家舍|205
第九讲 真理与自由
——佛教的思想与方法|209
引言:观自在|209
一、 真理之境|213
二、 菩萨之行|217
三、 自由之果|221
第十讲 上帝·天命·实相
——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225
一、 善行的终极意义和进路|229
二、 引儒入佛,阐释立命之学|233
三、 立志塑造义理再生之身|241
四、 命自我立不落凡夫窠臼|247
第十一讲 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
——从永嘉玄觉到南怀瑾|255
一、 生死与涅|255
二、 宗通与教通|263
三、 入山与入世|268
上下滑动翻页
精彩书摘
面对“烦恼即菩提”这一议题,社会上有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是混淆是非,把世法和出世法完全混成一团,把佛教圆融无碍的法门变成毫无是非可言,把神圣的佛法庸俗化、矮化,曲解了烦恼即菩提的含义。另外一种是与之相反的错误见解,就是把佛法与世法割裂开来。8月上旬,《佛教观察》博客中,有位匿名的网友发了若干条评论。正好与这个问题相关,在此摘录这位网友的若干观点:“我们的文化,最大的特色,可能就在于教会我们去用心欣赏这个世界,欣赏美的,同时也欣赏恶的,然后就消解了矛盾,自得其乐,便认为心安了。这里面有个天大的误会。”
这位网友所论颇有见地,我也在博客上做了简单回应:“《维摩经》心净国土净的思想,即从菩萨行者心的净化,带动身边有缘共命之众生的净化,形成社会的物质力量,从而改变这 个世界。以《士兵突击》一段著名台词为例:不放弃——不放弃当时发愿之初心;不抛弃——不抛弃五浊恶世众生而独离苦海。”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基础,就是佛佛相通的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生命的痛苦或快乐,世间的污秽或清净,都取决于生命主体道德价值上的善或者恶。生命是善的、是清净的,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生命就是快乐的。如果心灵是污秽的、是邪恶的,那么生命和社会就是痛苦的,世界就是污秽不堪的。四句话中,最根本的是第三句“自净其意”。主体精神在道德上的净化,就成为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的实践枢纽。我曾经多次引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佛教是实践的、能动的,不仅仅是在说明这个世界。
七佛通戒偈“自净其意”这句话,在大乘经典中,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围得到很大的拓展,把善和恶这两个极端,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统统整合在法界的终极层面上。什么叫法界?就是佛菩萨所观照、所面对的世界。基于法界视域,佛教提出 “即烦恼而成菩提”“贪欲即佛道”“生死即涅槃”等命题。对这些命题,经常有人误解、乱讲,特别对《维摩经》中主角维摩居士这个形象,误解甚多。
了解《维摩经》的基础,我们要先读《方便品》。欧阳渐居士 应戴季陶要求,编了一本不到十万字的佛经选读《经论断章读》,一共选了九部经论十五个篇章。第一篇就是《维摩经·方便品》,入选理由是:“舍生死身而取法身,犹儒者义利之辨,入德之门。”维摩居士面对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和广大佛教徒,现 身有疾,说出离法。他用自己生病这一事实,明确表示世间是苦,无常的肉体根本靠不住。在这个出离法的基础上,他以大乘菩萨精神,为救度各类众生,以方便权智“游诸四衢”“入治政法”,走上十字街头,乃至参政议政,广泛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是维摩居士的度化对象。
《维摩经》所展示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在思想根源上,就源于“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请注意,“诸佛解脱”是果,“众生心行中求”是因。学佛重在从因地入手,有如是因才有如是果。菩萨的因还没有修,就奢谈佛的果地境界,这是非常荒唐的。于众生心行中求成佛之因,才谈得上以“相即不二” 的中道方法,去统一凡与圣、世间与涅槃的关系。烦恼即菩提 的“即”,要在这样一个法界的终极层面上,从佛果与菩萨因的 因果关系中去了解,还要掌握二道相因的中道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可惜,从古到今,人们对于上述命题的误解甚多,乃至产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另类言行。有些学者为了强调佛法不离世间俗事,过多强调了对世俗社会的适应。这样谈论佛教的现代化和世俗化,经常会陷于一个两难困境,用东晋僧肇法师的话说就是“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真,就是真谛、佛法的根本原理。
上下滑动翻页
“师说”系列丛书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