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经典剧目《钟馗醉酒》
中国人对“福”的向往由来已久,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福建的提线木偶艺术逐渐融入了福元素,无论是在木偶的造型设计、剧本创作,还是在道具和舞台布景中,都常见“福”的符号与象征。例如,“福星”木偶人物通常面带笑容,身着喜庆色彩的服饰,衣饰上绣有吉祥图案和“福”字,通过生动的动作和表情,传递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提线木偶戏俗称“加礼戏”或“嘉礼戏”,亦称“傀儡戏”“悬丝傀儡戏”,同时还有“木头戏”和“线戏”之称,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的地方戏曲文化遗产,也是这些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样式。
福建地区自古重视佛教文化,王审知治闽期间大兴寺院建设,每当请高僧主持重要活动时,总会准备香花与木偶戏来迎接。据《通俗篇》以及《续汉书·礼仪志》记载,提线木偶戏在佛教活动中常被用作丧家超度亡魂的仪式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丧家之乐”。在泉州地区有一种传统风俗“祭煞”,即利用木偶戏进行驱邪避凶的仪式。在宋代,木偶戏也被称作“天公戏”,是当时泉州民间谢天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到了清代,“神戏”“还愿戏”“香火戏”等多种形式的提线木偶戏继续在宗教法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愉神”到“愉人”,提线木偶戏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在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时的灵活性与永恒魅力。
清朝文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中写道:“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谓之傀儡,所云木丝也。泉人最工此技。”这段记载描述了泉州地区提线木偶的制作和表演技艺,体现了当时泉州提线木偶艺术已经相当精湛。南方的泉州木偶戏以其细腻优雅、配合南音而闻名,北方的木偶戏则以热闹的鼓书和富有戏剧张力的剧情见长。不同流派的木偶戏在服饰设计、音乐伴奏、故事情节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艺术形式的表现力。
泉州提线木偶戏经数百年传承,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制作工艺,至今仍然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年长的木偶师们常说:“学艺要练手更要练心。”木偶师在长期磨炼耐性和手指灵活度,不断探索木偶操控的极限的同时,还要学习木偶的雕刻、绘制、服饰设计等多种技能,掌握整套木偶戏的综合艺术。
木偶的制作从木材的选择到雕刻与装饰,每个环节都需精益求精,承载着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从选材环节起,匠人便精心挑选质地坚硬、纹理细致的木材,如桦木或榆木,以确保木偶具备良好的支撑力和耐用性。接下来,木偶的每个部件——头部、四肢、身体都会经过精心雕刻。木偶通常被精细雕刻成各类神祇或历史人物,表演内容则多以神话故事或历史传说为主题。
雕刻完成后,木偶进入上色环节。匠人运用鲜艳的色彩为木偶增添魅力,使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角色的色彩搭配依据其性格与戏剧定位精心设计:英雄人物常身着红、金等醒目色彩,而文官、武将、丑角等则通过不同色调加以区分。在节庆表演中,木偶的色彩更为绚丽,寓意吉祥、幸福与繁荣。木偶头戴金光灿灿的冠饰,身着红、黄、绿等鲜亮戏服,不仅彰显人物的威严,也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完成木偶各部分的制作后,匠人将着手进行组装,其中提线装置的安装尤为关键。木偶身上的每一条细线都需经过精密计算与细致调节,以确保木偶在操控时能够自然灵动地舞动,每根线的长度、力度与角度都必须精确匹配。
三千根细如发丝的绳线,连系着木偶的每一个关节。提线木偶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能够通过精细的操控,让木偶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动作。匠人以其精湛的技艺,为木偶注入了生命与灵魂,使其成为一个个能说会跳、栩栩如生的“小演员”。通过操控者手中的细线,木偶能够做出精确的肢体动作,从简单的挥手、摇头到复杂的翻滚、跳跃、舞蹈,无一不精准到位。
提线木偶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它的表情。匠人通过精湛的雕刻工艺,赋予每一个木偶独特的面容,眼睛、眉毛、嘴巴等细节尽显匠心。木偶的面部表情随着操控者的调整而生动变化,悲、喜、怒、乐尽在其中。在喜庆的场合,木偶脸上常常带着灿烂的笑容,头顶佩戴着红色的花饰,展现出热烈的气氛。每一个细节都通过木偶微妙的表情变化传递着情感,使得提线木偶不仅仅是一个木头人形,更是一位无声的表演艺术家,能够用它的眼神和动作向观众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近年来,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频繁出访,足迹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00多次国际交流演出。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木偶师精湛的技艺和木偶生动的表现力,更激发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兴趣。2023年10月17日至11月3日,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交流演出,演出剧目包括《狮子舞》《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等经典作品。《狮子舞》表演欢快、热烈,充满中国传统节庆活动所特有的融洽、祥和和欢乐气氛,是融健身武术于节庆欢娱之中的传统技艺节目。这些精彩的演出赢得了美国观众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