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剑桥大学即将放榜,但牛剑文凭贬值的消息不绝于耳,许多中产家庭投入两三百万的学费全当水了个文凭。
2.由于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3.然而,牛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极强,几乎100%的人都没把假期用来休息,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寻找实习机会。
4.名校竞争激烈,牛剑不适合所有人,放弃我执,考量自身实力与潜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卡位,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坚韧且成熟的灵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年牛津大学放榜时,哇声一片。一边是光华剑桥18枚(预)录取Offer刷新建校历史,另一边深国交跌落神坛,18个申请牛津数学系全部挂零,更有学生连申两年牛津至今0offer。
剑桥大学在1月30日也将迎来放榜,但就在牛剑即将落幕时,网上牛剑文凭贬值的消息不绝于耳。
不少中产家庭投入两三百万的学费全当水了个文凭,还有孩子根本坚持不了全程,断供潮以及巨石般的压力下,在休学与退学的路上从来没有独行侠。
牛剑代表着英本的最高荣誉与金字塔尖,当沉没成本越高,势必会逼疯很多当事人。
进了牛津,家里却供不起了
“我正在上课,突然收到了欠学费的通知。我一开始还以为是诈骗消息,直到下课后给我爸打完电话,才知道,留学断供真发生在我的身上。”
George就读于牛津数学专业,作为家中独子,其父母十分重视他的教育,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George中学便被送去英国留学。
他家里条件也算是留学圈的中上层,父亲从零几年开始做贸易,业务线源源不断,公司慢慢壮大,2019年之前年入百来万只是个小目标。
但2020年初和2021年,父亲公司业务下滑得厉害,光是养的几十号人就让公司摇摇欲坠。2022年上旬,父亲终于熬不住,公司破产,倒欠几百来万。
父亲害怕影响George学业,迟迟未告知家里的情况,每次打电话总是报喜报忧。破产后,George父亲四处求人,想凑齐学费和生活费,但依然补不上金窟窿。
图源pixabay
如今摆在George面前的要么是一边兼职,家人一边借钱维持学业,要么先休学。
George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类似的故事还在世界各个角落里上演着。
前一阵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平台后,就有网友好奇是否有人考上名校后,因为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放弃就读?
一问激起千层浪,有海外网友表示,自己美高的同学考上了哈佛,因为学费太高家里负担不起,转而去了一所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学校。
对于教育投资,即便中国父母有倾注一切的习惯,但在经济低谷期,再加上国外学费和生活费暴涨,留学父母托举得愈发吃力了。
根据《观察家报》报道,英国罗素集团学生会(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爱丁堡大学)对8500多名学生调查后发现,高达五分之一的学生正在考虑退学/辍学,四分之一的学生经常缺乏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高生活成本让他们的学业成绩受到极大影响,很多人不得不从事有偿工作来赚取生活费。而营养不良和经济压力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由于负担不起费用而逃课,还有学生滋生了自杀念头,极其容易感到焦虑和孤独。
而国际生的处境更严重,因为他们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
这些年,英本学费还在不断上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不例外。
2025年牛津大学对国内学生的费用增加到了9535英镑,国际生的本科课程学费直接飙升到35260英镑—59260英镑(约32万元—53万元),而去年本科收费才在33050英镑—48620英镑(30万元—44万元),相当于一年的涨幅高达7%到18%。
从2025年开始,牛津大学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估计在1425英镑至2035英镑之间,约合人民币1.3万到1.8万元。
剑桥大学的学费涨幅同样让人不寒而栗。
神学、哲学、经济学、考古学、艺术史、历史、历史与政治、法律、语言学等这一类学费最低的专业今年从25734英镑上涨到了27024英镑(约24万元),一年增加了1290英镑,约合人民币1.2万元,涨幅5%。
学费最高的医学专业,包括医学研究生课程、医学、兽医学均从去年的67194英镑增加到了如今的70554英镑(约63万元),一年上涨了3360英镑,约合人民币3万元,涨幅同样高达5%。
学费在中档的建筑学、设计、地理、音乐专业(35358英镑,约32万元)均上涨超过了1600英镑(约1.5万元)。
热门的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化学工程、制造工程、自然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41124英镑,约37万元)等涨幅都接近2000英镑(约1.7万元)。
和牛津大学不同的是,剑桥大学还会收取学院费,所有国际学生以及没有资格获得学费资助的本国学生,必须支付每年的学院费用,它涵盖了学院提供的一系列教育、国内和牧区服务以及其它支持费用。
31个学院的费用都有所不同,2025-2026学年学院费用最低是Darwin学院,为10017英镑(约9万元),最高是Murray Edwards学院,为13950英镑(约12万元)。
另外在2025-2026学年,在剑桥大学度过整整12个月所需的最低生活费(不包括学费和学院费用)估计约为14880英镑(约13万元)。
这就意味着,在不考虑学费上涨和通货膨胀率,同时按最低生活标准算,在牛津或是剑桥读完本科就要花掉两三百多万元。如果在校外租房,开支又会大幅增加。
如今经济环境下,投资回报率是每个中产家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可现实却是,即便牛剑毕业也难找到工作。
牛剑,光环不再?
“本以为牛津的名声至少能对我回国找工作有一些帮助,但真正到了就业市场,我才发现牛剑跟非G5没啥本质区别,牛剑title绝对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
Belle在牛津化学专业就读,当初选择该专业也只因申请率高。毕业后,她并没有从事化学相关工作的意愿,而是笃定想要转到投行或咨询行业。
这更像是牛津剑桥毕业生的典型心理。他们预期进入投行律所、研究院等高薪高知领域,却忽略了现实可能是毕业后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图源pexels
在大二暑假,Belle光是找实习就多次吃了闭门羹。在牛津最后一学期,Belle加入了茫茫求职大队,回国参加秋招竟连一个面试都没拿到。每天都在沮丧、焦虑和强行乐观中反复横跳。
2024年8月,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报道了数十名英国毕业生在惨淡就业市场苦苦挣扎的故事。
这些学生以名牌大学一等学位毕业,修读的也是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被认定为高需高薪的STEM专业,投递了数十、数百份申请,却全部石沉大海。
23岁的伦敦女孩在2023年拿到牛津大学英语和法语一等学位后,便一直在寻找出版及相关行业的工作。
她每周发送五份求职申请,但最终才获得四次面试机会和一份最低工资标准的实习机会。不幸的是,这份实习最后被撤回。
“我父母的观念是‘只要你有一个好学位和好技能,你就会没事’,但这种观念已站不住脚,我觉得自己是在自寻死路。”
2022年英国毕业学生中有61%的人在15个月后就获得了全职工作,但仍有一批人只能找到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居住在英格兰的 21-30岁本科生中只有60.4%的人从事「高技能」工作,26.4%从事中低技能工作,5.5%失业,而且失业率还在不断上涨。
约有一半的应届毕业生曾从事过酒店、零售、行政、代课或临时职位等工作,靠着最低工资维持生计,他们往往会在贴有“入门级”标签的工作岗位待上至少一年。
《2024年青年就业展望》发现,英国每8名年轻人中就有1名失业、失学或缺少培训,年轻人找工作变得困难。此外,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报告患有心理健康疾病,85%的人认为这会影响他们找工作。
名校生就业陷入危机,一部分人把它归咎于学生自己没有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一部分则归因于学校在帮助学生找工作方面做得不够。
Hugh Jones是剑桥大学一名学生,在快毕业时,他申请了常见的几份工作,被拒率100%,而后他又申请了牛津大学的硕士项目,还是以被拒收场。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失业。
他身边的朋友,大多数要么在读硕士,要么不确定自己在做什么。
“去年年初,我参加了商学院就业服务部门举办的一场讲座,这是必修课。讲座中分享的内容极具价值,但对我来说太迟了。当职业顾问概述了从春季周到暑期实习,再到毕业生计划时,我却不知道这些。剑桥大学从来没有教我如何找工作。他们只是迫切希望学生醉心学术,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但就业市场上不讲分数,只谈价值。”
当经济告别高速增长,企业越来越理性,就业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即便是名校生拿着一纸文凭,也未必有雇主愿意买单。
牛剑毕业生如此,哈佛大学MBA毕业生也同样如此。
上两周,华尔街时报爆出一个惊人消息,去年哈佛大学MBA毕业生中有23%的人,在离开校园三个月后仍在寻找工作,占总毕业生人数的四分之一,比2022年的10%翻了一倍还多。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和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等仍在求职的学生比例增加了两倍多,还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等十多个顶级MBA项目的就业率都陷入泥潭。
名校毕业证可能是高薪稳定工作的垫脚石,但绝不会是护身符。
“进了牛剑,我却学不下了”
一边是高额学费,一边又有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但最难的还得是如何顺利毕业。
留学录取难,好好学下去更难,而想要在顶级学府牛津和剑桥生存下去更是难上加难。
根据NatWest的学生生活指数显示,只有45%的剑桥大学学生表示他们享受学习,牛津学子中只有47%。
剑桥的学业压力高于全英平均水平,49%的学生承认他们因学位课程而感到压力,而牛津比剑桥还夸张,承受巨大压力的学生占比则为62%。
(剑桥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长是所有大学中最多,每月为87.09小时,即每天要学习至少8小时)
牛津大学咨询服务年度报告指出,有焦虑症的学生比例从2017-2018学年的16.7%上升到2021-2022学年的33.7%。在Cherwell 的一项调查中,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自从来到牛津后,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恶化或有所恶化。
剑桥大学自2017年开始收集学生自杀记录,2017年至2021年期间,有三名学生自杀,一名学生疑似自杀,2022年3月至9月就有5名学生自杀以及1名学生疑似自杀。
这意味着2022年丧生的六人将死亡人数增加了500%。
牛剑学生的压力到底源自哪里?
一个是繁重的学业。
英国本科课程一般为3年,研究生课程一年,因为学制短,学生就读期间的学习强度会被无限拔高。许多留学生反馈,英本时间短,却是学习强度最大的三年,根本就没有水的机会。
一般英本学校一个学期有10到12周,但牛剑只有8周左右,上课时间少,学习内容却不少,这里甚至流传着一个「Week Five Blue(第五周忧郁症)」,即学生在第五周就已经感到异常疲惫或是进入抑郁状态,但仍然还有好几个星期等着去征服。
牛剑投掷给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英国其他任何大学都要多。
国内某社交平台上,一个在牛津心理学专业大一就读的网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就用四个字概括了:压力巨大!
繁重的工作量不是虚构的。大一每周两篇1000词的essay和presentation,大二每周是一到两篇1500词的essay、presentation和实验报告,阅读基本上每周都是几百页起步,自习赶due到凌晨。
牛剑实行三学期制,第三学期的考试周,更是让每个人脱层皮。
一位网友详细讲述了牛津历史系的期末考试。
历史系考试形式分两种:语言,靠文章翻译,现场可能发一本字典,但不允许带其他任何书籍;非语言考试,考临床论文,本科生考3-4科,诸如英国史、世界史、文学 史、方法论等。
每一科试卷一共3小时,每个题目要写1000字左右。除了考试,每学年还有论文作业,论文分为记分和不计分的。本科不计分的论文有的专业每两三周就要求写一篇,每次两到三千字。
剑桥大学的学业也不那么轻松,有学生用十分精确的数字来表述其压力:“YouTube上一小时才剖析清楚的概念,剑桥一小时就塞了四五个。”
剑桥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加起来足足有一百来个,一到复习周,图书馆天天爆满,有时候甚至要排队进图书馆。
一个是导师和教授的压力。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实行学院制,这是两所大学的显著特点,其中牛津大学共43个学院,剑桥大学31个,每个学院在大学框架内独立运作,自行招生和提供辅导。这有利有弊。
学院制营造的校园氛围,既把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烙印在每个牛剑学子的脑海里,也让学生有大量机会得到导师的个性化关注,并提供一对一或小班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学术研究能力。
但在硬币的反面,学生要为学术讨论和辩论做足功课,阅读海量材料和书籍,才能敢于直面导师的犀利提问,自信表述观点。
在battle之外,还要应对教授无形之间给予的PUA。
“你们这届要努力啊,咱们学院好久没出诺贝尔奖得主了......你们才是领域的先行者,在混乱中找到世界的出路。”
一个是同伴的压力。
牛剑作为英本的金字塔,处处都是学霸。在高手如云的战场上,每个人都心惊胆战,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一位网友说:“才来剑桥一个月,心态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的兴奋中带点紧张,到现在的压力感和紧迫感,才真正体会到剑桥人才济济。大家都很拼,这种拼劲让我顿感压力。在这里千万不要落后,因为你永远也赶不上。”
牛剑学生不仅卷,自我管理能力极强,8周左右上课时间外,剩余均是假期,但几乎100%的人都没把假期用来休息,一部分人用来好好消化并巩固薄弱之处,还有部分人利用这段时间寻找进入金融投行或是科研等方面的实习机会。
没人躺,也不敢躺。
「写在最后」
今年牛剑放榜后,想要“重申”的学子们一波又一波。但牛剑的光环虽耀眼,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问题找到了终极答案。
图书馆午夜时分的痛哭流涕,与毕业后简历的无人问津,是很多光环背后的辛酸。
在名校激烈的零和博弈中必然会有落榜者,但前进的人生键不会暂停。
全球名校众多,牛剑不适合所有人,放弃我执,考量自身实力与潜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卡位,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一个光鲜的头衔,而是塑造一颗坚韧且成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