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化工园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全力冲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宏伟目标,园区重点指标序时达标,园区工业开票销售、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两位数增长,持续稳居全国化工园区30强前十之列,并顺利通过绿色化工园区复核认定,园区“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项目荣获全国十佳优秀案例、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典型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
科技创新是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以来,园区捷报频传,创成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工信部5G工厂名录2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瞪羚企业2家。同时,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基地成功落户,高新技术创新创业中心二期加速推进,挂牌成立南京工业大学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质生产力平台载体,园区科创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新材料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一系列斐然成绩的背后,是中化高纤芳纶、安美特电子化学品、虹石新材料等多个重量级项目的竣工投产,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点亮了园区以烯烃、芳烃为上游,逐步延伸至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高效新能源材料的产业链条,构筑起一条清晰而强大的产业生态链。
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化工园区累计投入近100亿元,构建起包括公共液体化工码头、公共管廊、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热电联供、综合应急响应中心等在内的全方位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从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到电力设施保障,再到码头罐区优化,每一项措施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无微不至的基础设施服务,为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园区领导班子深入一线,带队走访企业,精准摸排需求,形成企业需求、部门资源、行动项目“三张清单”,涉及的问题及需求,均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园区推动区域蒸汽价格下降7%,盘活工业用地约657亩,完成仪化边界调整搬迁,圆满解决群众安置问题,为园区发展腾出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
安全环保是化工园区发展的生命线。园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危化品领域专项检查与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安全风险等级稳定在较低水平。同时,通过智能化检测手段,全面排查VOCS企业污染排放,健全固废管理体系,推进“无味园区”“无废园区”建设。
应急管理线上线下融合执法工作取得实效,鼓励企业建立完善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瑞祥化工“红丝带”经验介绍片在全省推动建立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工作部署会上推广。此外,智慧园区建设亦取得显著成效,以智慧园区监管平台为依托,构建起涵盖“一网、一平台、三大感知系统、4+X应用体系”的智慧管理体系,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更是在大运河杯数据大赛中斩获二等奖。
2024年,化工园区在链上党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强化阵地建设,依托南大研究院建立新材料产业链共享实验室,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个;设立仪征创新中心,为企业有效获取高校科创资源提供便利;打造“红链赋能”实践基地,为链上企业提供丰富的学习与培训资源,累计培训链上职工1000余人次。创新实施组织联建、阵地联用、发展联促、资源联享、科研联攻、品牌联创的“六联”工作法,举办系列产学研合作、职工联谊、技能竞赛等活动,扩大了园区“满园春色”党建品牌影响力。
同时,园区围绕营商环境开展专项调研,助力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依托园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全面升级“青年之家”阵地,组织多场志愿服务和学习教育活动,丰富园区文化内涵、提升职工的精神风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化工园区将继续秉持绿色、高效、安全、集约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凝聚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END
融媒体记者:强珺
编辑:福姣
审核:唐超
监审:王良生 豆维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