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2

评论

41

6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春节进入非遗名录  英文翻译确定为Spring Festival

AI划重点 · 全文约1927字,阅读需6分钟

1.2023年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4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春节在中国被称为“过年”,包含了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等各种社会活动。

3.与春节相关的仪式、习俗、传说和民谣,以及准备节日饰品和节庆用品的技能,都在家庭和社区内非正式地传播,并通过公共教育系统正式传播。

4.春节促进了家庭价值观、社会凝聚力,推动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广大华人认同感和传承性的重要标志。

5.事实上,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名词审定委员会已正式确定“春节”一词的英文应为Spring Festival。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2023年联合国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Spring Festival)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COM 7.B.29决议)。今年成为首个“非遗春节”,普天同庆蛇年的到来。

图片

决议指出:春节是中国农历正月的第一天,在中国,这标志着新年的开始。春节在中国被称为“过年”,包含了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等各种社会活动。与春节相关的仪式、习俗、传说和民谣,以及准备节日饰品和节庆用品的技能,都在家庭和社区内非正式地传播,并通过公共教育系统正式传播,相关的手工艺和传统表演艺术代代相传。春节促进了家庭价值观、社会凝聚力,推动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广大华人认同感和传承性的重要标志。

图片

联合国假日和申遗的成功,也意味着春节正在进一步走向世界。同时,关于“春节”英文翻译的争论似乎也有了结论。

一直以来,春节的英文翻译五花八门,主要集中在 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Spring Festival 这三个。春节产生自中国的传统历法和习俗,称呼Chinese New Year似乎也没多大问题。不过,现在有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有近 20 个国家将其指定为官方公共假日,每年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会参加这一传统节日。有些亚洲国家也过春节,虽说追溯起源都是来自中国,但现在大多与我们正月初一过新年的风俗略有不同。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Chinese New Year 也略显不妥。

而 Lunar New Year 的叫法来自于我们春节是正月初一,这是一个和月相有关的节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人们说“今天阳历几号,阴历初几”。但是,这其实是个很严重的误解,恰恰反映出我们传统文化传承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图片

当今世界上流传的历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阳历(solar calendar)、阴历(lunar calendar)、阴阳(合)历(lunisolar calendar)。(太)阳历是指以地球公转周期,即回归年为参考标准的历法;(太)阴历是指以朔望月,即月相变化周期为参考标准的历法;阴阳历则是兼顾上述两种周期的历法。例如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公历,以公元纪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400年中设97个闰年,目的是让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贴近365.2422天的“回归年”。阴历则只考虑月球因素,月相变化一个周期为一个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天,所以一个月为29天或30天,一年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一年少10天或11天。这个误差累积3年,就相当于阳历的一个月,于是十多年后就会出现“寒暑颠倒”的情况。

为避免这种情况,就有了阴阳合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中国的历法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颁行数百部,直至今天的《农历》绝大部分都是阴阳合历。农历每个月的长度以朔望月为基准,规定新月(朔)发生的那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记作初一,这便是农历中“阴”的部分。农历中“阳”的部分则来自二十四节气,现代天文学把它们定义为一个回归年中的24个等分点。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就申遗成功了。所以,作为农历新年,叫 Lunar New Year 就不太合适了。

图片“春节”英文的标准用词(来源: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我们注意到联合国决议上对春节的用词是 Spring Festival。事实上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名词审定委员会对此也早有定论,并且已经正式出版,“春节”一词的英文应当为 Spring Festival。


再说几个关于春节和农历的冷知识。

其一,正月初一过春节是袁世凯定的。在传统上,中国的“春节”是立春,又叫春日,又叫岁首。这一传统来自干支历。而新年则是传统阴阳合历中的冬月初一、腊月初一或是正月初一。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作为革命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这时候还不叫“元旦”)。然而,民间仍沿袭着阴阳合历的传统。后来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继任总统,他考虑到各民族的习惯问题,采纳了内务总长朱启铃的部分建议,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元旦”之名转嫁公历1月1日,立春则变成了普通的一个节气。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将上述称呼和定义予以保留。

图片朱启钤的《定四季节假呈》

其二,农历传承了传统历法精髓,但并非历时千年。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虽然正式颁布的历法至少有102部,但阴阳合历+干支历的体系作为传统中国历法的核心从未有本质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历法是公历(阳历)+阴阳合历,当时的阳历叫国民历,阴阳合历叫紫金历,后者是现代农历的前身。1949年,新中国成立,公历+阴阳合历的系统被保留了下来,其中阴阳合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农用阴阳合历”。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书》出版,正文开篇竖排印刷“公元一九五O年岁在庚寅农历通书”字样,这是官方发行的历法书中首次出现“农历”。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在公开发行的农历日历产品之间存在日期编排不一致、节气时间不一致、甚至重要传统节日不一致等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困惑。2017年9月1日,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正式发布并实施,充分保障了现代农历编算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规范性,有效维护了国家历法应有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全国研究生大学(招生):2年制硕士,无需到校,毕业发双证
广告名校在职研-张老师教育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