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碧波翻涌,中国海油番禺10-1/10-2平台如钢铁巨人般矗立于浪涛之中。与传统油气平台不同,这里没有密集的人影与轰鸣的机械声,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嘀嗒”提示音、中控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以及寥寥数名工程师专注的背影。
1月28日除夕当天,记者登上这座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管理的智能化采油平台,探访科技赋能下的能源保供新图景。
步入平台中控室,一整面墙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油井压力、管线温度、设备状态等上千项数据。平台长何兴轻点鼠标,调出动态数字仿真系统,平台每一处细节清晰可见。“过去需要40多人两班倒的工作,现在8个人就能完成全天候监控。”
窗外,一台搭载红外摄像头的巡检机器人正沿预定轨道缓缓移动,将采集的图像传回系统。“它连螺丝松动都能检测到,比人眼更精准。”何兴说,这种少人化模式不仅降低了海上作业风险,更让生产巡检效率提升70%以上。
番禺10-1/10-2平台的智能化改造,是中国海油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番禺作业公司数字化创新工作室专家付显英说,平台通过5G专网和边缘计算技术,关键数据可毫秒级传输至陆上指挥中心。“系统甚至能预测设备寿命,提前安排维修,避免非计划停产。”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番禺作业公司总经理王升东介绍,番禺10-1平台重量仅为常规平台的三分之一,设备数量仅为有人平台的五分之一,大量采用了智能阀门、仪表、控制系统等新型设备,可实现远程操作及台风模式下无人化生产。
有人来深圳看海,有人在海上遥望深圳。在距离深圳东南约200公里的珠江口盆地海域,这里没有烟花,灯火通明的海上钻井平台就是夜晚海上最亮的“花”。
春节假期,番禺10-1/10-2平台所在的南海东部油田48个海上生产设施、超5000人坚守岗位保证油气生产,保障粤港澳大湾区8000多万人温暖过大年。
傍晚,南海的落日将平台镀上一层金辉,智能钻机依旧不知疲倦地运转。这座“智慧小岛”,正以科技之力,为新春的团圆夜注入温暖与光明。(记者印朋、梁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