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水利厅河湖管理处公布第二批河湖文化遗产名单,共认定福建省第二批河湖文化遗产71处。其中,我区陈塘港、登文道古渡等2处当选。
长乐区2处河湖文化遗产名单
(点击查看大图)
码头渡口类
陈塘港石刻。来源长乐区河长办
陈塘港,金峰的“古运河 ”,是长乐北乡最大的水利运输港道,开辟于唐太历年间(公元765年-779年)。1270年左右,宋咸淳状元陈文龙回乡后,见乡人常年遭受旱灾,于是发动各乡乡绅,筑田砌塘,扩建疏浚,使得这条港道焕发新生,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取名“陈塘”,陈塘港的称呼就一直沿用至今。
陈塘港南经渡桥通向壶井江,北由金峰镇王铺闸入海,流会东西二湖并七十二洋之水,所经之处有十六、十七、二十一、二十三都及方安大宏二里(即现在金峰镇凤洋、塘下、集仙、三星、六林、前林、华阳等村)。若论陈塘港流域,金峰镇21个村居都在陈塘港流域内,关系着长乐北乡近一半的土地灌溉,防洪泄水,水上运输,在干旱洪涝之年,更显出了其巨大的作用。
综合治理后的陈塘港流域。
陈塘港,全长12.8公里,流域面积达55.07平方公里,它不仅滋养着长乐北乡近半数的土地,提供灌溉之便,更在防洪泄水和水上运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港必有闸,为了泄洪拦水,防止海水倒灌,陈塘港设立了水闸,较重要的斗门闸有:北塘斗门、陈塘斗门(又名王铺闸)、塘下闸、李密闸等。在陈塘港上还建造了许多桥,如莆胜桥、沙合桥、单桥、七间桥(即集仙桥)、三间桥(即三星桥)、小刘桥、云路桥、表贤桥、六林后圳桥等等。
金峰镇陈塘港流域集仙段。
在闽江口南岸入海口,有一处古老的码头,岁月冲淡了这里的熙来攘往,唯留下一条写满故事的石道,由岸边直通江中,这便是位于潭头镇文石村的登文道古码头。
“登文道”码头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由花岗岩大条石铺成,双条并列成道。不少老一辈长乐人都听过这句俗语:“梅花出美女,文石好道头。”这里的“道头”说的就是潭头镇文石村的登文道码头。
登文道石刻。
文石村三面临海,是闽江口登长乐的必经之地。登文道码头位于文石村北侧海边,是闽江下游水上进出省会的门户,也是重要的船舶停靠点和对外通航的港口,同时还是当时长乐客商出洋的始发地和朝廷使臣赴琉球岛的码头,是历史上中琉关系的重要口岸。郑和下西洋也多次在此设祭开洋,扬帆出海。
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的繁荣,文石村那时是渔盐汇聚、商贾交易之地,热闹繁华,可谓富甲一方。明清两代赴乡试由此经过免收过渡费。长乐、福清学子上省、进京应试从这里登船渡江。由于当时的闽江口风急浪大,加上江边泥沙淤积,船只无法靠岸,许多学子都要雇人背到江中才能登船,返回时也要以同样的方式上岸,十分不便,因此便有学子在附近的天妃庙烧香许愿:倘若高中或出仕,必献石铺道。
留存至今的登文道。李育航 摄
烧香许愿的学子在愿望成真后,便遵守诺言,捐出石头,后来者纷纷效仿……随着立身成名的学子越来越多,石道也越修越长,逐渐向江心延伸,这条石道也便有了一个闪亮的名字:“登文道”,意为这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由于捐石铺道的人,就是在此登船的高中或出仕的人,因此登文道慢慢地成为了成功起点的象征。
登文道最初长约两百米,现仅存约一百米,并且由于潮汐变化,这条石道时常没于水中,需潮水尽退才能显露出来。同时,由于不断被江水冲刷腐蚀,其表面已变得凹凸不平,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残破,但即便如此,依然不失它的珍贵,它为后来的人们提供了便利,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姜亮 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