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收藏

4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张鹏:再回首,写给母校曲阜师大 | 花地新苗 · 我和母校的故事

2024年,羊城晚报社联合广东省写作学会开展“花地新苗 •粤写杯”成人组征文活动。活动主题为“我和母校的故事”。本次活动以“线上投稿+专家评审”的形式进行。在作品征集阶段,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多地写作爱好者踊跃投稿的作品。每一篇都饱含着对母校、对老师和对同学的深情厚谊。经过评委评审,共评选出特等奖2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13名、三等奖26名。即日起陆续刊登,与众人分享。

图片

《再回首,写给母校曲阜师大》

作者:张鹏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黑夜温暖我······”再回首,离开母校曲阜师范大学,已有将近十五年的时光。母校的一草一木,却常常令我魂牵梦萦。毕业后,尽管回母校的次数不多,但母校给予我的光荣和梦想,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图书馆里的埋头攻读,宿舍楼里的高谈阔论,翠华园里的杨柳依依,西三联教室里教学实习的侃侃而谈,文史楼里的论文答辩,综合服务楼里的一粥一饭,招待所里的把酒临风,游泳池里的中流击水,东门外的芝麻糖饼和烤地瓜,孔子像前的虔诚膜拜,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离开曲阜师大之后,我依然栉风沐雨,一路艰辛辗转,一路上下求索,一路酸甜苦辣。曲阜师大作为我的重要人生驿站,却实实在在地赋予了我前行的勇气和希望。

我的故乡泗水,与曲阜紧邻,我的家至曲阜师范大学只有27公里,大抵相当于大城市一条地铁线路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进入曲阜师大读书之前,我的身份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与母校的交集,出现在1997年至2003年,共六年。其间,1997年秋季至2000年夏季,我在曲阜师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2000年秋季至2003年夏季,我在母校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说起来,我有一个卑微的起点,1993年夏季高中毕业,因为偏科,我高考落榜,读了济宁电大。当时的济宁电大因为扩招,在其下辖的好几个县里都开设了分校(之前称为县函授站),我是在济宁电大泗水分校读的电大英语专科师资班。1995年夏季毕业,被分配至泗水中册镇中心中学教书。由于对文学的痴迷,我不甘心一辈子在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先是于1997年春天参加了成人高考,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之后,又于1999年秋季以专科起点(我的函授本科结束于2000年夏季)报考了曲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幸运的是,先于函授本科的毕业证和成人教育学士学位证书的到手,我在2000年6月已经接到了曲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应该说,相对于电大专科和函授本科,全国统招的硕士研究生,才是我在学习道路上攫取的“第一桶金”。我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某种意义上讲,考上硕士研究生,于我而言,具有咸鱼翻身的重要意义,使我摆脱了多年求学生涯的坎坷曲折,欢欣鼓舞地走上了大道。遗憾的是,至今,我仍然无法问心无愧地说,站在母校的怀抱里,我已经实现自我,可以回报母校的护佑和恩泽了。作为一个44岁的中年高校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有不少的工作、经济压力需要克服,还处在学术道路的爬坡期。但是,深情回望在母校的读书时光,却给我温馨的回忆和向上的力量。

来曲阜师大参加考研,是在2000年春节前夕,我在东门外租了一间民房。还记得,考研第一天,下了一场厚厚的雪。踏着白雪,我在地理楼参加考试。我至今还难忘,2000年3月10日(星期五)午后,当我在泗水打通曲阜师大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电话,得知考研成绩已经张贴出来(那时还不能网上查询),我飞奔到327国道,搭乘一辆开往济宁的长途汽车急匆匆赶到曲阜师大看成绩。在办公楼三层东部的成绩公示宣传栏上,我看到了自己的英语、政治都60多分,总分350,心情格外激动。第一时间跑到附近一间办公室借用电话告知妻子,我考得不错。之后,经过严格复试,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曲阜师大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9月入学,因为自己是以英语专业专科跨专业考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我在第一年除了上好自己的专业课和政治、英语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旁听了不少文学院本科生的专业课,例如文艺理论、外国文学、古代文学、训诂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等,这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厚了基础。我的硕导是蔡世连先生,他知道我起点较低,对我要求很严,我的课程论文,他总是一字一句地审读,字里行间留下很多批语和点评。最难忘的是学位论文《1990年代中国散文创作的精神流向》开题之后,我耗时三个多月的初稿,先生看了并不满意,他又一次次帮我拟定框架,确定章节目录。有半年多的时间,我每星期把一小节写完的初稿交给先生,先生仔细审阅,下一次再去交纳新的一小节论文时,蔡先生要花费不少时间为我分析、讲解上次送来的稿子,让我回去再增加材料,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可以说,我的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浸透了先生的心血与汗水。2002年的暑假,为了扩大我的学术视野,蔡先生还专门带我去银川参加了“中国新文学研究年会”,结识了不少学界专家学者,也顺便参观了西夏王陵、沙坡头和沙湖等风景名胜。现在想起来,一个研究生能有机会参加高规格的学术会议,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啊!马列部的张瑞甫先生是我的泗水老乡,在母校读书时,常常拜访先生,聆听他对哲学、社会、人生、学术的高论。校园的操场和甬道上,留下了不少我跟随先生散步并倾听先生诲人不倦的启迪和勉励的身影。

研究生一年级,我们的宿舍在校内8号楼,那座楼就在图书馆的东边,对于喜欢泡在图书馆浏览学术期刊的我来讲,简直是如鱼得水。印象深刻的是,为了锻炼现代文学学术语言的使用和英语专业术语,我经常按图索骥,抄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上选登的学术论文的英文内容摘要,三年间抄写了厚厚的十几本。我还喜欢翻阅过刊室里的《人民日报》,那些纸页发黄变脆的老报纸,总让我获得了不少历史的现场感,增加了意想不到的文史知识。每逢在图书馆手不释卷阅读了几个小时,走出来,坐在图书馆门西的高台上,俯仰花木,细观游鱼,放松身心,顿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天地为之一阔。

研究生二年级、三年级,我们搬到了北公寓,读书之余,我们几个关系要好的师兄弟,还很喜欢到麦田里的羊肠小道上散散步。我们一下子从堆积如山的书籍中走到大自然的怀抱里,真如脱笼之鹄,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胜,呼吸带着泥土气息的麦田之风,畅谈对未来的想象。东门外,各种小吃琳琅满目,我喜欢烤地瓜和芝麻饼。有时写论文写得顺风顺水了,也呼朋引友,买一条鲶鱼,去东门外的小饭铺交些加工费,让掌柜的烧成汤,滴些香油,切些芫荽,再点盘油炸花生,喝杯啤酒,抒发情怀,展望未来,面酣耳热,激情满怀。

转眼到了毕业,水平有限加上时运不济,我连考三所大学的博士,山东大学、华东师大、复旦大学,均名落孙山。投考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的主任科员,也是铩羽而归。没办法,只好先签约泰山学院去教书。从孔子故里到了泰山脚下,新的人生道路展开了。2003年秋至2006年夏,我在泰山学院边教边学。2005年秋至2006年春,不甘寂寞的我,又一口气报考了六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大、首都师大、河南大学、上海大学。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在2006年7月,同时收到了河南大学和上海大学的调档函,我选择了上海大学,导师是赫赫有名的年轻学者葛红兵先生。沪上读博三年,2009年夏季毕业,我又返回泰山学院教书。至今,仍旧在那所青山绿水的校园栖身。

我深知,与母校曲阜师大成千上万卓有成就的优秀毕业生相比,我的业绩和收获微不足道,只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普通劳动者。可以告诉母校的是,我无论在哪里,都以母校为荣。母校扎实厚重的学风,深深影响着我,让我不敢懈怠,勠力前行。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是母校的自豪。当然,母校毕业的每一位兢兢业业、自食其力、守法敬业的普通劳动者,同样也是母校值得欣慰的。这样说,多多少少有些为自己的平庸开脱的意味,我自己也深知,只有真正不断超越自我的人,面对母校,才可以不卑不亢,心安理得。

当年离开母校时,我的大儿子还没读小学,而今,他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小伙子了。二孩政策放开后,去年,我的小儿子呱呱坠地,在我写这篇小文章的时候,他就在我身边喝着奶粉,牙牙学语。将来,我一定会带他们去母校看看,领着他们去文史楼看看,去图书馆看看,去合抱之木矗立两畔的林荫大道,去所有印象深刻的地方走走看看。告诉他们,这是我函授本科和读研究生的母校。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曲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