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新春走基层·评论员返乡手记|家,是每一个中国人永恒的春节内核

图片

石家庄自驾回承德,后备厢装满年货。 摄影/任凯

纵览新闻首席评论员 任凯

今年回家过年于我而言是比较“特别”的,今年是婚后第二年,第一次跟着媳妇回家过年,在我们定好春节回哪过年后,我心里是既有期待,也略有点小紧张。期待的是,跟着媳妇回家,感受一番别样年味,体验不同的年俗,紧张的是,回到了媳妇的“主场”,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接人待物也怕有不周到之处。

我们工作、生活都在石家庄,妻子与我是大学同学,她是我直系师妹,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聊起我俩的感情经历,我时常打笑地说,我们的爱情是经历过时间沉淀和岁月打磨过的,情比金坚。事实也是如此,在我们7年的恋爱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验,从求学、找工作再到中间穿插着接连出现的家庭变故,我们一路陪伴,相互支持。

今年春节回家,我们从石家庄自驾回承德,600多公里车程,停了两个服务区,路上开了7个小时。石家庄与承德有直达的高铁、飞机,自驾回来,主要是考虑到,一来可以多带点年货回去,二来过节期间少不了走亲访友,用车更方便些。每到一处高速服务区,停车场比往常喧闹了许多,到处都是返乡的车、返乡的人,不同的脸庞,都写满了归乡的心切。尽管大家来处不同,但归途都一样,一个称作“家”的地方。图片

大年三十,爷爷早早就给老家的大门贴上了春联。 摄影/任凯

相关数据显示,1月27日(腊月二十八)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5亿人次,也就说,在除夕前一天,每5个中国人,就有1个是在路上。放眼世界,或许没有哪个民族,会对春节回家会有如此大的执念。在外忙碌一年,无论路途多么远、工作有多忙,过年回家是刻在我们这个民族基因里的记忆。

大年三十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鞭炮,大年初一走家串户拜年、发红包、互道祝福,在春节习俗上,媳妇家与我山东老家差别并不大。听爷爷讲,清朝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从关内移民来的,有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也有从山东迁来的。与我家不同的是,除夕年夜饭是在下午吃,除夕夜守岁,除了放鞭炮,还有一顿宵夜,吃饺子、年糕,饺子寓意“骄子”,年糕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登高,都代表了对新一年的期许与祝福。

对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这是过节必不可少的仪式感,更是对家与亲情的守望与体认。因为春节而流动的中国,几十亿人次的南来北往,塑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风雪归途,万家灯火,除夕夜的年夜饭,并不在乎吃什么,而在于在这一天,这一刻,一家人必须是齐齐整整,这是一场盛大的“仪式”,也是一个关乎“团圆”的信仰。图片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 摄影/任凯

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回家过年,是仪式、是情怀、是信仰,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新的一年,祝愿你我一身人间烟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岁岁常喜乐,诸事皆顺遂。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