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楼与鼓楼在春节期间举行击鼓鸣钟仪式,为观众送上新春祝福。
2.鼓楼二层展厅有25面更鼓,中间为首的主鼓代表1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
3.钟楼一层,来自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的代表接力敲响“数字大钟”,展现四时更迭、物候变化的画面。
4.击鼓鸣钟仪式体现了传统报时规制的同时,创新展示形式,以热烈的击鼓鸣钟表演音乐,勾勒出岁序更替、钟鼓喧天庆新年的热闹场面。
5.除此之外,当天还同步开幕了“嘉兹灵蛇,与时偕行”钟鼓楼蛇年文化主题展,带领观众走进北京钟鼓楼这组“时间建筑”,品读生肖文化,感受其中的深厚意蕴。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当——当——当,浑厚钟声回响,拂去隆冬腊月的寒意。
咚、咚、咚,激昂鼓点跃动,仿佛春来苏醒的信号。
北京中轴线北端,钟楼与鼓楼相望而立。大年初一,击鼓鸣钟仪式在这里举行,为观众送上新春祝福,奏响古今交融的动人乐章。
循着鼓声拾级而上,鼓楼二层展厅,25面更鼓映入眼帘——中间为首的主鼓代表1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节气。两位饰演漏刻博士与司晨的演员计时、唱时后,鼓手们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挥动鼓槌,隆隆鼓声逐渐热烈。
钟楼一层,来自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的代表接力敲响“数字大钟”。钟为卷、光影为画,四时更迭、物候变化的画面生动呈现。108声悠远绵长的钟声响起,代表着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叠加,象征着一元复始、新岁序开。
“北京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代表着丰富的时间文化。”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面向观众,耐心解读——由此奏响的暮鼓晨钟,曾回荡在古都上空,镌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在古代,一年有七十二候,与12个月、24个节气相加,合为108,象征着一年的完整周期,因此钟、鼓敲击规律为“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两遍,共计108响。
“这种独特的报时方法,是古代京城的生活背景音。”李荫心说,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又将19时到次日5时划分为“五更”。晚上19时被称为“定更”,此时击鼓撞钟各108下,开始宵禁;到了第二天早上5时,即“亮更”,仍是先击鼓再撞钟,各108下,而后城门打开,新的一天开始了。古人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元代诗人张宪笔下“鼓奏钟鸣壮帝畿”的美好景象,得以重现。
“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科技’的手段,还原钟鼓楼的声音。”李荫心说,今年春节,钟鼓楼文保所参考古代礼仪文献记载,策划推出击鼓鸣钟仪式,体现传统报时规制的同时,创新展示形式,以热烈的击鼓鸣钟表演音乐,勾勒出岁序更替、钟鼓喧天庆新年的热闹场面。
精彩的表演,引得现场掌声阵阵。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在这里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新春礼物。
鼓楼一层“时间的故事”展厅里,虚拟“更鼓”和“永乐大钟”悬于半空,观众排队体验击鼓、撞钟。伴着钟鼓声,中心券洞内上演沉浸光影秀,观众在数字艺术沉浸空间内漫步,了解钟鼓楼的建筑历史和特色,感受时空变幻,体会古人智慧。
来自湖北的尹先生带着父母妻儿来参观,一家人深受触动:“数字技术为古建筑赋予了新活力,钟鼓声好像叩开了历史的大门,让我们体验了一次穿越时空之旅。”
当天,“嘉兹灵蛇,与时偕行”钟鼓楼蛇年文化主题展同步开幕,通过“中国文化里的蛇”“蛇寿无穷,源远流长”“优游灵蛇,与时变化”“灵蛇聚宝,金玉满堂”“委蛇能远,蜕变新生”五个主题板块,以图文配合展品,引领观众走进北京钟鼓楼这组“时间建筑”,品读生肖文化,感受其中的深厚意蕴。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钟鼓楼,续写关于时间的故事。“我和女儿约定每年都来这里打卡,看展览,听鼓声,讨个好彩头。”市民方女士说,希望全家人“巳巳如意”、岁岁常安。
钟鼓楼脚下,人流如织,春意渐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祺瑶,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