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的农村,暖阳是大自然赐予的珍贵礼物。王守珍奶奶坐在院子里,沐浴着暖阳。脸上洋溢着安详,脚旁晾晒着的萝卜干散发着清香。二儿子丁太功在厨房里忙着做午饭。由于王守珍奶奶牙齿不太好,丁太功特意做了份鸡蛋肉丝汤。
丁太功:牙齿现安的,安了几十年了。牙齿已经安了四十多年了。牙齿萎缩了,不能再安了。牙板子都缩完了。今天早上下饺子给她,她不吃。她可吃稀饭?吃稀饭,搞一点红薯,就要吃这个,红薯烧好之后挺软的。
30多岁时丈夫去世
一人拉扯4个孩子
王守珍奶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她30多岁的时候,丈夫就意外去世了。四个孩子最大的才十多岁,最小的才一周多。抚养四个孩子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身上,勤劳和吃苦成了她刻在她身上的烙印。
丁凤英 王守珍的女儿:她在农村干活的时候,她是昼夜都干,只要外面有活干,人家都放工了,生产队照顾她,就让她在那里干。当时人家都散工了,她还在那里干,在那里称粮食,多搞点工分嘛。
丁太功:我母亲在家讲,苦事给她吃尽了,人家冷天在家缩着,就让你去干,讲你缺工分啊,吃苦事就让你去干。我母亲吃了几十年苦。
为母则刚 勤劳刚毅
常言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了养育四个孩子,王守珍总是要比别人多付出很多。
丁凤英:邻居都喜欢她,都讲她特别勤劳,肯干。她人缘好,以前在生产队,不是分小组嘛,几个人一个组,那个组开始分组,就抢着要她,我家老娘姓王,都讲要王大姐。她在那个组,那个组都是超头。她就是拼死命的干,就是能干,特别能吃苦。
面对家庭的困境,12岁的二儿子丁太功不得不辍学,回家学习犁田耙地,帮母亲一起做农活,共同养活家人。
丁太功:我母亲带我们姊妹四个,没人耙田,我书不念了,就我一个没有念书。我十二岁就犁田。牛都跟我后面顶我,我小孩子,没点点高,我本身个子就不高。
丁凤英 王守珍的女儿: 那时候犁田、耙地,二哥年纪又不大,我老娘就把犁、耙扛到田埂上,送给他,教他犁。她一边教,一边犁。
母亲勤劳的习惯深深地影响了几个孩子,现在的丁太功虽然也已经76岁,但是一直却日不缀耕。文化程度不高,从没学过机械的他,多年前就精通使用、修理各种农机、器具,为家庭境况的改变撒下了辛勤的汗水。
丁太功:我书不念就下来做工了,一直在劳动。
丁凤英 王守珍的女儿:二哥还要出去修修补补。我讲你不要出去搞了,孩子们都不要烦神,都大了。我家侄儿媳妇讲,姥,这下你来,我们评评理,你在这待着,我让他们把这些东西都扔了,不给他搞。我讲他是累惯了,从小就他最累。
王守珍奶奶把勤劳的家风传给了下一代,那么她的长寿与勤劳有没有关系呢?除了勤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是老太太长寿的秘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春节将至,杨店乡杨店社区的工作人员像往年一样,前往王奶奶家慰问。
肥东县杨店乡杨店社区党委书记 谢长庆:王守珍老人是我们杨店社区大町户的,一生养育四个子女。现在几个子女和孙子辈都是很孝顺的,家风也是比较淳正的。对于百岁老人,我们每年都有体检,然后都有慰问,该享受的政策肯定都给他们享受。
丁凤英:我上次还跟她讲,你什么事都不要烦神,有吃有喝,都是国家给你的,她也不懂。我讲国家给你好多钱,她讲去年二十几他们还送了三百块钱给她,我讲你现在吃喝都不要我们给你了,都你自己有吃有喝,国家现在对你好好。
现在王奶奶已经是四世同堂。2020年9月,家人们为老人家举办了隆重的百岁寿诞,几十位晚辈齐聚一堂,为老人家祝寿。
王守珍奶奶不愿意去城里,她更愿意在乡下生活,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环境熟悉,故土难离。这段时间,王奶奶跟二儿子生活在一起,每天的生活她都有着一定的规律。
丁太功:她早上起来早,像现在冷都六点多就起来了。她自己穿衣服。晚上睡得早,看一会电视就睡了。大概在六七点就要睡觉了。
由于牙齿不好,王奶奶在吃的方面比较偏向于吃稀的和软的食物。
丁太功:以前吃的东西也跟其他人一样,现在就是吃稀饭、芋头,搞点鸡蛋汤。
丁凤英:天天早上,那个咸鸡蛋,白我不给她吃,给她一个黄。一个咸鸡蛋,一个白鸡蛋。早上搞一个小平锅,弄一锅粑粑,一小碗稀饭,每天早上都是这么吃。中午是一碗汤、一碗饭,还吃点蔬菜。在我家是最爱吃的。
说起老人家的长辈秘诀,晚辈们也总结不出来个所以然。
丁太功:这个我也想不通,我看她这一辈子好事做的也多,苦事做的也多。身体健康,没生病,她这什么都没有,也没有高血压,也没有这个那个。
丁凤英:她性情好,她苦惯了,不挑食,什么都吃。还有一个就是肯干,勤劳,不管在谁家有什么事情,都叫她,她都去帮忙。她不会跟人家搞不好,人家都喜欢她。心情好,再累回家也不生气。这么大岁数了,记忆力还清醒,什么事都不要烦神。
来源:安徽经视记者报道
编辑:王楠楠
责编:左开勋 吴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