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025年蛇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展示了中国千年文化密码的“中国式时间哲学”。
3.湖南作为春节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非遗美食和习俗,如长沙湘潭的“出天行”“吉祥果”、湘西的“踩塘节”等。
4.除此之外,湖南还有特别的“过年”习俗,如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州苗族聚落过苗年,以及在湘西州及张家界的土家族聚落的“毕兹卡”过三次年。
5.春节期间,湖南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浏阳、醴陵的烟花表演,隆回的炭花舞等,烘托出浓厚的年味。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当春节的元素buff层层叠加,中国人过年的DNA动了。
大街小巷,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把日子映得“滚烫”;集市之中,摊位上的春联层层叠叠,满是吉祥寓意;家家户户的灶膛里,蛋饺、扣肉、腊味合蒸等,撩得人们馋虫直叫;游子们步履匆匆,行囊里装着思念,奔赴那桌团圆饭……
此刻,闽南的村民合力抬起神像,赤脚在田埂上奔跑,祈愿新年五谷丰登;潮汕地区英歌舞响起,万人空巷;甘肃地区的人们“化身”帝王猛将,踩着高跷在黄土地上掀起社火狂欢;而西南地带,人们则戴起傩面,随傩起舞,驱逐邪崇。春节是一场自东向西,由南到北的全民狂欢。它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年”,也藏着最极致的浪漫。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年复一年我们身在其中的节日,焕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从地方走向世界,并展现出一套“中国式时间哲学”。
2025年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它正式从举国同庆走向举世同庆。这个承载中国千年文化密码的“非遗版”年,到底有多“非一般”呢?
有一种春节叫“非遗版”
春节,中国最盛大的非遗,也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符号。它带着独有的仪式感,年复一年,在年末岁首赶赴一场流动的“盛宴”。
在成为中国第44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春节就“圈粉”无数。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在中国人眼中,春节就是“过年”。是一定要团圆美满,无论深处何方,都要顺着亲情编织出的丝线,回到故乡,回到家人身边。它是大自然与生活的新旧交替,是时间刻度,更是中国的人情味和信仰。
在“春节”申遗文本中特别强调:“‘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它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说,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它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
申遗文本中也给出春节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而广义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新年的问候。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年”在甲骨文中字形如人背禾,意指丰收。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遵从大自然节律,而生活规律又与生产规律一致。所以,一年一轮的“年”作为时间单位,帮助人们记录和安排生产周期的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节点,与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紧密相连。每逢过年,人们便把对新的一年的热望都释放出来。打开古人的“许愿签”,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宏大祝福”,也有全家吃好穿好、无病无灾这类实在想法。
春节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在汉代以前,“春节”作为新年开始的日期不断变动,夏历定在正月初一,商历为十二月初一,周历又改为十一月初一。秦至汉代中期,又把新年定为夏历十月初一。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官方统一历法,正式将夏历正月初一定为新年第一天,即岁首,全国推行,历代相沿。但最初的春节不是全民狂欢而是君王的祭祀,直至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天,它才逐渐从庙堂走向民间,成为举国共庆的日子。此后,庆祝春节衍生出许多文化和风俗。
可为了与西方接轨,以农历计算时间的春节到了民国12年和民国29年还遭遇了两次“被废”。好在人们过惯了农历春节,并不认可其他的“过年”,于是春节就这样以强大的生命力跨越时空传承至今。
在申请世界非遗之前,春节早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囊括了民间音乐、文学、美术以及传统节日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包括了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其中,春节被排在传统节日的首位。
如今,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后,每年的春节都是“非遗版”。而我们,不管用什么方式庆祝春节,只要将春节传承下去,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
湖南味的“非遗版”春节有多酷
2025年已巳蛇年春节到来,首个“非遗版”春节拉开大幕。
这个特殊的节点,不单单指大年初一,它包含了广义的“春节”,时间跨度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至正月十五。在中国,像剪纸、舞龙舞狮、木版年画、风火流星、鱼灯表演等,仅和春节相关联的非遗,大大小小有近400多项。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主打丰富和热闹,“掏家底”比拼春节。
在湖南,除了贴春联、打糍粑年俗,团圆饭上的头碗、蒸菜、腊味等非遗美食,还有长沙湘潭等地大年初一的“出天行”“吉祥果”、湘西的“踩塘节”、郴州的“开财门”、张家界的“赶年”等,都是人们祈求驱邪避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湖南味的“非遗版”春节更香,它不仅有美味加持,还有绝不冷场的颜值担当和氛围组。
先登场的是隆回滩头年画,这是湖南年味的“颜值担当”。滩头年画形成于唐代,是中国四大民间年画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造纸、刻板到印刷,滩头年画大大小小二十多道工序都在隆回滩头镇完成,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罕见,几乎每个关键工艺都被列为非遗。因地处楚文化和梅山文化交汇处,滩头年画色彩明艳,常见鬼神题材。身披艳丽服装的“门神”,是滩头年画的“顶流”,一经匠人点睛,“门神”便似注入灵魂,目光炯炯,神采逼人,震慑四方。鲁迅先生盛赞“可爱极了”的《老鼠娶亲》,也是滩头木版画。滩头年画勾出美好的来年,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情感。如今,滩头当地还流传着“滩头年画威力大,歪风邪气见它怕。贴上一幅滩头画,子子孙孙幸福家”的歌谣。
湖南年味里的“氛围组”要数各地的舞龙舞狮。在湖南137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光是13个传统舞蹈类项目中就有5个龙舞,它们分别是汝城的香火龙、城步吊龙、平江的九龙舞、芷江孽龙、桃源的板板龙灯。湖南其他地方的舞龙舞狮更是数不胜数,炎陵就有全国唯一的三人龙,它白天以“五彩布龙”,夜晚以“火星龙”“香火龙”现身。爱耍龙灯的衡阳地区也有不少龙“舞”进入省、市非遗名录。有流传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肖家大屋一带的九市稻草龙,它每年正月初六左右兴灯,一直舞到元宵节,正月十六再把龙身拿到稻田里烧掉;起源于明朝初期的衡山拜龙,由席草制作而成,又叫席草龙,拜龙舞龙动作突出“拜”的特色,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子孙兴旺;始创于衡南县东乡的江口镇九龙村的衡南七巧龙舞则融体育操练与舞蹈表演于一体;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常宁市罗桥镇石盘萧家的石盘鸡毛龙,用鸡毛、竹子、稻秆和布匹等材料纯手工制作,它耍起来要与字灯相结合;祁东彩龙和板凳龙小巧精致,耍起来既有舞蹈的美还有杂技的刚;而有400多年历史的耒阳滚地龙更酷,它舞起来有数十套动作,又有“蛮龙”之称。耒阳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重要的发祥地,耒阳民众自古以来对神农非常崇敬。每年春节期间,村民择吉日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神农仪式——“拜神农章”。这场盛大的祭祀就要表演滚地龙,祈祷人寿年丰,风调雨顺。
在湖南最能烘托年味的是夜晚的烟火。浏阳、醴陵的烟花划破天际,绽放出耀眼的花火时,春节氛围感扑面而来。除了烟花,还有隆回的炭花舞、攸县的打铁花、湘乡的火壶等,高温燃烧的木炭和铁水通过匠人挥洒至天空,绽放成满目星河,人间美好,不过如此。除此之外,还有邵阳县的踩高跷,寓意步步高升。这些五彩斑斓的非遗一起突出湖南的年味,它们也是春节延续千年的文化密码。
湖南还过特别的“年”
湖南还有特别的“过年”。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州苗族聚落,人们在过汉族的春节前要先过苗年。苗族依据自己的历法——苗历制定的节日,苗年一般在秋后,农历的九月至正月。各地过苗年的具体时间不一样,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过,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或丑日过,历时3-15天。湘西苗族过苗年除了到土地坛(苗语叫“杜勾东”)祭祀外,还设置有专门的年祭坛,苗语叫“奥种简”。湘西苗族也过汉年(即春节),习俗与过苗年有一定差异,除在夯诰敬家先外,还在神龛敬。还忌针、不扫地、不挑水、忌女性踩生……忌针即不补衣服,避免虫子吃稻谷、苞谷等庄稼。年前要送药,将一家人一年吃的草药送出去,放在干燥的岩缝里。苗族过春节大年初四才拜年,拜年的时候,姑娘、小伙要站在路边,和走亲的异姓同辈老表讨糖、讨糍粑,讨的时候要唱歌。近些年,在矮寨德夯大峡谷附近的苗寨,每年的过苗年、春节,寨子里还摆出长龙宴,整个寨子一起团圆。
而在湘西州及张家界的土家族聚落的“毕兹卡”,每年要过三次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要比别处早一天过年。“赶年”的由来在当地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战斗。当时,朝廷征调湘西土司抗倭,永顺土司王彭翼南奉命率6000人出征。为了不贻误战机,提前一天过年后,奔赴前线大败倭寇,被朝廷称为“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怀念阵亡将士,人们便提前过年。其二源于与异族的战斗。在古代,区域内的资源争夺时有发生。土家族人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再突然出击,将异族打败;第三个说法是逃债。旧时,土家族人生活贫困,过年时常被人逼债,只好提前一天过年,然后全村避债。当然,也有人认为土家族过“赶年”,主要是为了炫耀自己是这块土地的最先居住民,无论是过年过节,都要提前一天,以显示自己“先来者”的身份。“毕兹卡”们紧锣密鼓地过完“赶年”,还会在大年三十晚上“抢年”。在除夕夜,土家寨子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称之为“守三十夜”。等待新年到来的那一刻,争着第一个放鞭炮,把年“抢”到自己家。在春节期间,他们会跳摆手舞,还会上演毛古斯来调年。
文/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图/卢七星 矮寨旅游景区 炎陵县委宣传部等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