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杨慧花今年又要和他的虾夷扇贝共度除夕了,算起来已经连续19年了,专挑春节“生产“的虾夷扇贝让他既无奈又幸福。
杨慧花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海科院)引育种中心技术主管,腊月二十六,记者来到位于大连金普新区杏树屯的海科院实验基地,正赶上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为虾夷扇贝种贝“搬家”。
工作人员正在为扇贝“搬家”。
“为了保证水质的洁净和摄食微藻的新鲜,它们每天都要搬到对面的池子里。”杨慧花一边说,一边拿着手电筒对工作人员抬起的网笼上下扫描,“等一下!”他一眼就发现了其中张了口的死种贝,解开网笼给拣了出来。
记者眼前有10多个30立方米的培育池,共居住了1万多枚种贝,它们将在春节期间产卵200亿粒,10%的幼卵将被优选成长为稚贝,4个月后,稚贝被送到海洋牧场继续生长。“别人过节喜气洋洋,我们可是高度紧张,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未来一年的产量。”杨慧花说,几乎每年的扇贝苗催产期都在除夕前后,他和同事就吃住在车间,随时准备“接产”。
为扇贝做“体检”。
作为虾夷扇贝的全国主产区,辽宁占据了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雄霸天下的背后是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辛努力。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寇宝增等人从国外引种虾夷扇贝,经过无数次尝试与摸索,完成本土化增养殖,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第二代传承人实现了品种的产业化推广,让虾夷扇贝形成了大连长海县的支柱性产业,为辽宁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虾夷扇贝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作为第三代接棒人,海科院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赵亮和同事用科技手段让扇贝变得更大更强,“‘大’是指新品种的扇贝肉柱重量比普通扇贝高出近50%,‘强’是根据养殖户的需求定制研发改良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的新品种。”赵亮说。
种贝是如何挑选出来的呢?记者见到了惊奇的一幕:在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利用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数枚扇贝先被激光编号,经过自动化测定仪一扫,就显示出重量、壳面积、壳高、壳宽等数据,再经X光无损检测装置,测量出扇贝肉柱分量……经过10余个“体检”步骤,最优的扇贝被筛选出来,成为繁殖下一代的亲本候选。赵亮所在的海科院引育种中心在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虾夷扇贝良种场,是国内领先的扇贝产学研用平台。
杨慧花正在检查种贝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海科院基地的周边,有十多家虾夷扇贝苗种扩繁养殖户,他们依托海科院科技特派团二十多人的扇贝研究团队,为自己养殖的海产品护航。“小事儿我们就打电话问,大事儿就喊他们来。尤其是春节的扇贝产卵期,他们每年都来帮忙,随叫随到!”干了三十多年虾夷扇贝养殖的徐德胜介绍说,这些年来因为跟上新品种、新科技,自己收获不小。“同样是18个月的养殖期,以前只能长到5~6公分,现在有7~8公分,个头大了、贝柱大了,一只扇贝就能多卖上1块钱,你说我们能不高兴吗?”徐德胜的脸上有按捺不住的笑容,身旁的一池池待产种贝,正蓄势着新一年的好收成。(记者曲琦文/图)
实验室里的新品种扇贝被打上了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