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张仪薇
1月28日,农历除夕,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探访了一座特殊的“城”。
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平顶山市,近年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推动煤由原料向新材料不断演进,让小煤块变身“大尼龙”,着力建设并打造“中国尼龙城”。
位于叶县的尼龙新材料开发区是中国尼龙城的核心区。春节在即,开发区里随处可见红灯笼、中国结,记者感受到了喜庆的节日氛围,但更感受到了繁忙的生产氛围。
走进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区,生产调度中心大屏小屏闪亮,实时监控生产情况,园区车辆排队运送货物,各项目有序生产。
作为全球最完整煤基尼龙产业链的前端企业,该公司的两大主导产品己二酸和己内酰胺由煤而生,为下游企业生产服装、汽车配件等提供充足原料。
“2024年公司己二酸、己内酰胺实现满产满销,总销售收入超75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禹保卫介绍。该公司己二酸生产工艺水平行业领先,己内酰胺产品填补了我省尼龙产业空白。
该公司春节期间“不打烊”,将开足马力生产。“公司主要负责人轮流值班,安排全天24小时连续生产和项目施工,全力冲刺首季‘开门红’。”禹保卫说。
他还特别强调,公司加强了春节后勤保障,为员工提供免费通勤和节日餐饮,并额外安排节日补贴300余万元,力争过节生产两不误。
来到河南神马普利材料公司二期20万吨尼龙6切片项目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搬运尼龙6切片,叉车繁忙穿梭。
该项目投资约8.9亿元,去年11月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尼龙6连续聚合生产工艺,建设3条200吨/天生产线,生产差异化、高端化尼龙6切片,目前运行状况良好。”公司总经理刘全帅介绍。
“为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春节期间我们不放假、不停产,科学安排、合理调度,确保‘开门红’‘全年红’。”刘全帅表示。
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去年新增规上企业10家,工业增加值完成42.1亿元,同比增长22.9%。今年春节期间,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共有23家企业“不打烊”。
走出尼龙城,叶县大街小巷的春节气氛扑面而来。“城”里“城”外,繁忙、繁华,争春、闹春,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古老节日,今天呈现出别样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