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丰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2月号
对党报等主流媒体来说,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进行的重大主题报道,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下大气力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因主题重大,深度、厚度远超一般的新闻报道,如何轻量化表达、传播,成为业内思考的重要课题。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以“轻”搏“重”,没有支点不行。选好支点,四两也能拨千斤。对于重大主题报道来说,找准报道支点是做出精品的关键一步。
“切”:识得“千斤”寻“四两”
现实中,以杠杆撬动重物,支点并非只有一个,可以有多个选择,但支点不同,做功效果大有不同。新闻采写中,同样的新闻事实从不同角度切入,传播效果差别很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党报等主流媒体的重大主题报道不仅是一种报道类型,还应看作分析新闻事实的方法或视角。
(一)寻找报道切口,离不开对新闻背景的深刻把握
四两拨千斤,先要认识“千斤”为何,再寻找“四两”所在。“千斤”,即新闻背景,它能烘云托月,指示报道的价值所在。
2023年12月29日,大众日报头版刊发了笔者采写的通讯《蚕宝宝为媒,情牵丝路两头甜》,报道了十年来山东以蚕种为媒,推动国内蚕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互利共赢的故事。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国内企业与共建国家之间交流往来很多,但单纯讲交往故事既没有新意,也不能很好地展现十年来的成就。值此关键节点,更应从背景出发深入领会倡议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外个别势力一直污蔑其为“债务陷阱”,或认为是中国的独奏而非合唱。这一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特别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这样的表述重申了倡议提出的初心,也是对污名化倡议的驳斥。有了对背景的深刻认识,笔者在采写该报道时,从蚕种交易给中国与共建国家民众都带来利益的角度切入,一步步剖析,展现给世人一个个互利共赢的画面。
需要正视的是,采写重大主题报道时推动切口与背景实现共振,并非主题先行再去找个例,而是只有通过共振,才可以实现对新闻价值的正确判断,实现对新闻事实更深刻的挖掘,从而跳出原定主题的窠臼,也就是“你要写山,就不能只写山”。
(二)寻找报道切口,要层层“剥洋葱”展现内核
对于时间跨度较大的报道对象来说,尤其需要找好报道切口。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安徽小岗村又迎关注。把这一时间跨度大的厚重主题清晰展现,不能翻阅历史面面俱到,而是要找到其最有代表性的变化,去体现改革创新这一不变的内核。2018年2月10日,新华社报道《从“户户包田”到“人人分红”——“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首次分红记》,篇幅不长,却像剥洋葱一样,找到了多个层面的视角,层层剥开展现内核。这些视角由大及小,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纵深视角与农村最近的改革视角、大包干带头人的经历与感悟三个层面的视角紧密交融、层层勾连,展现出小岗村改革新成果及不变的改革创新内核。
(三)寻找报道切口,要不断创新、深入挖掘最新最具代表性的视角
重大主题报道常会在特定时间节点多次组织策划。好切口如果重复,也将失去新意,因此要深入挖掘最新最有代表性的视角。
在前几年的脱贫攻坚报道中,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梳理可见,如何根据本地特点、攻坚进程找到新的报道切口,关乎报道成败。2020年10月,湖南日报社推出大型融媒体新闻专题《村里最远那一户》,从湖南14个市州各选一个村,聚焦每个村最远的那一户的脱贫故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要求。同样是写脱贫攻坚,2016年,人民日报千字通讯《老郭脱贫记——政府兜了底 致富靠自己》(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报道切口选的是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到2019年,不少地方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人民日报又推出报道《脱贫了还要好好干》(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将视角瞄准脱贫后群众奔向更好生活的想法与干劲。
“近”:贴近受众好借力
在一定的力臂条件下,杠杆支点尽可能地靠近要被撬动的物品,做功最优。重大主题报道也应如此,要尽可能地贴近群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贴近群众,要借群众关注之“势”采写传播
将重大主题报道与群众关注结合,更容易引发共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百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选准人物进行报道很关键。这一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事迹让人感动。安徽经视记者捕捉到市民到延乔路敬献鲜花这一新闻点,深入采访献花者,完成新闻专题《跨越百年的“对话”》,短视频全网点击量超500万,引发了群众对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度关注。该专题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二)贴近群众,要以群众视角看待新闻事实
新闻界前辈范敬宜认为,增强可读性,绝不是活跃版面的问题,而是群众观点的问题,即编者是否经常考虑广大读者的需求。要多从群众角度写建设成就,要写出这与千家万户的关系是什么、它给千家万户带来的是什么。
山西日报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别了,白家庄矿》,描述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去产能的情况。报道没有从宏大的措施入手,而是精心选取几对父子,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写工作、生活的变化,具体可感。大众日报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为中国豆安上“耐盐芯”》,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寓于群众熟悉的大豆之中,既通过耐盐碱大豆选育成绩见证国家战略落实落地的效果,又通过这粒大家熟悉又陌生的豆子拉近了国家战略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见微知著、“大题小做”,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国家战略带来和即将带来的变化。
(三)贴近群众,要多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群众语言
大话、套话、概念过多,报道就会生硬,很难吸引人看下去。把报道主题、新闻事实与群众语言紧密结合,可以更生动地展现重大主题。
石家庄日报获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栾城草农敢闹海》,从主标题、小标题到正文,行文风格均活泼跃动,很多表达和“水”的意象结合,比如“刚种草时,一离开救生圈就呛水”“就像被赶下水的旱鸭子”“风里浪里长见识,俺现在光想往深海里游”等,以草农质朴却生动的话语写出了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展现了草农的不易与坚韧。
(四)贴近群众,要多选择群众可感可及的采访对象及小落点
重大主题报道要吸引受众,在选取采访对象及落点时,就不能只选择“大人物”——这类人物数量少,且相关报道比较充分,很难有突破。挖掘普通人身上蕴藏着的大主题,更能引发与受众的同频共振。
求是网2016年制作的网络访谈《一份延续了68年的忠诚》,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包含《我的入党志愿书》系列短片,选取的是4位普通的基层党员,从入党志愿书这个大家熟悉的小落点着手,在他们的讲述中逐步挖掘出其身上不普通的地方,使受众可感可及,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便自然而然地流淌了出来。
“实”:寓深于实防跑偏
以杠杆撬动重物,如不绑实支点,不但撬不起重物,支点也容易跑偏失位。对重大主题报道来说,也是如此。支点之优劣,还在于有无坚实的新闻事实予以支撑。如果新闻事实有问题,再好的支点也撬不动大主题,反而容易翻车。范敬宜认为,要寓高于实、寓深于实。离开了实,高与深就会变成虚张声势和故作深沉。
(一)以实撬动,需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挖掘更多独家信息
受众不会简单满足于表面,对多次报道的新闻已不感兴趣,他们想了解更多新鲜的故事,得到新的观点或阅读体验。新闻从业者在采写重大主题报道时,必须切实践行“四力”,做好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新闻事实,获取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增量。
光明日报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神山村三日》,就是以蹲点调研的方式采写的。采访团拿着花名册挨家挨户采访,夜以继日对谈交流,从而发现了“点赞之手”这一震撼心灵的意象,发掘了“无名红军七烈士墓”等感人历史,后续还发起了为烈士寻亲等活动。
俯瞰神山村(作者供图)
大众日报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舍弃八亿收入,换来鸥翔水美》,是蹲点调查出精品的典型。2020年,大众日报创办《蹲点调查》专栏,鼓励记者深入一线抢抓新闻“活鱼”。报道主创者就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蹲点采访两天后,发现了当地禁砂这一自断财路的断腕之举,随后围绕该新闻点进一步深入采访,到湖区制高点查看,并围绕禁砂的方方面面找点、算账、提问,前后采访了从县委书记到湖区群众几十人。正是通过蹲点调查,记者才获得了丰富的一手信息,将当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黄河国家战略重大主题的做法砸实,挖掘提炼出了这个独家信息。
(二)以实撬动,要抓住核心的矛盾问题
问题意识是稿件的“题眼”,是记者代受众提出的疑问,如果解答不好,报道就立不住。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小岗牵手北大荒》,报道两地牵手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故事。报道以收获开篇,但并不只讲成就,而是重点围绕改造过程中的挫折、群众的不理解发力,从“难”中破题,一步步走向正轨。采写时注重对矛盾、冲突的展现,是破除重大主题报道简单化、套路化的关键。
具体实践中,可以多利用横纵维度比较的方法,将冲突矛盾表现得更有条理。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几十年来关注江苏、安徽交界处的两个小山村一山之隔却发展大不同的故事。他将在“山两边”的采访情况写成报道《山这边,山那边……》,2023年又带队采写《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既有纵轴上两村各自的发展历程及变化,又有横轴上两村发展的差异比较。小标题“山这边山那边,一直摽着劲呢”,有冲突有故事。
(三)以实撬动,要写细写深
一个细节胜过一打道理。细节是体现报道主题的有力武器。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红军桥上看巨变》,写红军何木林为隐藏身份伪装成聋哑人14年,直至新中国成立才重新开口说话。记者以儿媳林成英在饭桌上总夹菜里的葱蒜就饭这一细节,引出何木林对家人的要求“我们是红军家庭,就要把最好的都留给别人”,就把一个老红军的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出来了。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603枚红手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洪文和叶家坡村的故事》写“化缘”不易,“半年里辗转几十个部门,跑了上百次,摩托车轮胎坏了8条,以至于有的办事人员看见他就皱眉头”,这样的细节,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村民一次又一次挽留他。
有了细节,更容易深入。《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在对细节把握的基础上往深里走,对规模经营、空心化等当下村庄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
(四)以实撬动,要特别注意报道客观性
重大主题报道虽然包含着一定的判断及情感倾向,但绝不能以一方视角代替多方作答,否则就违背了报道的客观性,从源头上限制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权,让人难以信服。《蚕宝宝为媒,情牵丝路两头甜》说的是“两头甜”,自然不能只用中国企业和民众一方的视角来阐述。笔者抓住乌兹别克斯坦部长级领导到访企业的机会进行采访,重视采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官员民众的直接评价、感受,用心讲好“我们”的故事,以呈现互利共赢。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对党报等主流媒体来说,不仅要把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武器,而且要把其作为方法论指导相关报道。
重大主题报道常做常新,关键是要在新的背景下找到新的新闻事实、新闻视角,让报道看得见、摸得着。对省级党报来说,打造重大主题报道新闻精品,既要把握“独”、发现“人无我有”,又要甄别“全”、找到“人有我优”。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比较工作,通过翻阅了解中央媒体及其他省份新闻报道,明确本地重大主题在全国范围内的位置,在对比中发现其独特视角及意义,从而找准支点,撬动重大主题报道。
(作者赵丰为大众日报首席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2月号,原标题为《找准撬动重大主题报道的支点》,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