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谢冕专栏 | 已隔79年没能回去过的福州春节,让我遥想不已

AI划重点 · 全文约1183字,阅读需4分钟

1.作者通过回忆福州春节的欢乐时光,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共享美食,进行祭祖仪式,寓意着祈求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3.除此之外,孩子们在供桌前搭起的井字形木塔中燃烧木塔,带来无尽的欢乐。

4.作者在军队岁月中,每逢年节都要设法让士兵不想家,但心中仍然怀念家乡。

5.最终,作者与阔别40年的二哥在香港重逢,相约回福州过春节,但愿望未能实现。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很久很久了,我都是在梦中想起家乡的春节。想起春节种种有趣的事。

记得当年,节日的气氛是从年前的大扫除宣告开始的,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清扫屋里屋外的尘垢。进了腊月,母亲带领我们用象征吉利的红纸卷着的细竹枝,挥除檐下、屋角的灰尘,接着就是搓地板。搓地板是重活,母亲跪地,用抹布搓,用细沙搓,最后再用清水漂洗,晾干。除净了外面的尘灰,马不停蹄,接着转战室内。烛台、香炉,凡是有铜器的地方,都要用香灰调上食醋(这是当年的清洁剂)反复搽抹,使之光若明镜。过年就是这样在忙碌和辛苦中寻求快乐,以此迎接一场新的期待和祝福。这些行动隐含着图吉利的“除晦”二字。除晦是一年的序曲。

经过一个月的劳辛,一家人团圆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除夕宴是一年中隆重的团圆时刻,家人不论走得多远都要赶回来吃这顿团圆饭。宴席也不简单,人们不忘祖先,前奏是祭祖。八仙桌围上了鲜红的桌裙,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一串挂鞭,是欢乐的伴奏。我们向远去的先人跪拜。福州那边的这场宴席,最引孩子们高兴的是在供桌前搭起的井字形木塔,鞭炮声中我们争先恐后地燃烧木塔,烈火升起,我们纷纷抓起盐粒投向火堆,盐粒遇火引爆,噼啪作响,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这是儿时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刻!

图片新华社照片

那时只知快乐,不识其意,原来蕴含着一个纪念。福建的民俗典籍《闽都别记》中有一段关于燃烧木塔的记载:后梁末帝贞明元年二月,自春及夏,天时久旱不雨。忽有一游僧名义收,至白塔寺言能祈祷甘霖,若三日无应,自愿烧死,众从之。遂搬出厨间之火柴,在佛殿前大埕搭一座柴塔,高二丈,义收不披袈裟,不执法器,自爬上柴塔顶,向西合掌匍匐念经。终于火焚身死,感动天庭,普下甘霖救民于水火。至今,于山的法雨堂尚在,是为纪念这位集薪自焚、舍身求雨的义收和尚的。原来,过年习俗中蕴含着纪念恩人的动人情节:他告诉我们,欢乐的时候要知道感恩!

仪式过后,家宴开始。家宴也有“程序”,长者上座,晚辈行礼。举酒先敬天地,次敬祖先,再敬长辈。次第有序,人伦之常也!除夕要守夜,我不知深意,也许是对即将过去的一年时光的惜别?但对于少年的我来说,彻夜不寐是难的,记忆中自己坚持到午夜时分,两眼迷离,要扛不住了。这才迎到欢乐的新正初一。依稀的鞭炮声里,新年来到,一家人喜气洋洋:恭喜,发财!晚辈向父母跪拜,得到的是等待了一年的压岁钱!

我在家乡福州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是1948年的春节。那些年,战火弥天,饥寒交迫,多了些愁苦,少了些欢愉,年节也过得寒碜,不知有欢快,更不知有来日!就在这样凝重的心境中,我告别了家乡。在军队的岁月,我每逢年节,总要设法让士兵不想家,编节目,开晚会,包饺子!而我自己则陷于深深的思乡念旧的忧愁之中。

那时军队驻防莆田南日岛,日夜挖坑道,战备,训练。家乡福州,近在咫尺,却不能与家人团聚。记忆中那些儿时的欢乐是遥远的。那是一个遥远的梦。后来,后来!终于有一天我与阔别40年的二哥在香港重逢,相约某年某月一起回福州过春节,重温儿时的欢乐,二哥欣然。可是,可是!父母,兄姐,他们都等不及,远行不复,留给我的只有一个永难实现的梦!

而我至今依然,记忆永在,悬念永在。想着那红烛高烧,想着那香烟缭绕,想着那燃烧的木塔发出的爆炸的响声,想着祖先和远去的亲人,年年岁岁的纪念和感恩。我依然,依然真情地想着、念着,直至永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