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铜梁龙舞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合平,通过竹篾、布料、颜料、胶水等普通材料,创作出栩栩如生的龙形。
3.舞龙代表性传承人蔡明灿,带领年轻队员进行排练,强调龙舞不仅考验力量与技巧,还需要舞者对节奏和团队默契的极高把控。
4.此外,78岁的铜梁龙“打铁水”项目表演者赵吉明,展示了铁水泼洒的壮观画面,象征着驱邪避灾和红火的新年寓意。
5.专家们认为,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仍可焕发活力,通过传承与创新,让铜梁龙舞走得更远。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当“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于2024年12月4日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整个中国为之沸腾。在这份喜悦背后,重庆铜梁龙舞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申遗成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还登上了总台春晚舞台!
春节前夕,上游新闻主持人车珂宇踏上一段特别的旅程,探寻非遗铜梁龙舞的千年传承,亲历这一文化瑰宝的生动魅力。
扎龙:一片竹丝,见证一场艺术的诞生
第一站,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合平的工作室。这个隐藏在一处建材市场中的房间毫不起眼,走进去堆满了竹篾、布料、颜料、胶水等普通材料,但在周合平灵巧的双手之间,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却正化为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
“扎龙,其实是塑造灵魂的过程。”周合平低头专注地修整着竹篾,一边向车珂宇传授心得。他从小便在父辈的熏陶下学习扎龙,如今已经有四十余年的技艺积累。
他拿起一根修长的竹篾,轻轻弯折、裁剪,再用麻线扎紧,每个动作都流畅而充满力量。一片片竹篾渐渐构成了龙的骨架,接着是裱糊、上色、描金——一步步让这龙的形象从虚无中浮现。
车珂宇也尝试着扎了一节龙身,然而,看似简单的工艺却暗藏深奥的学问。“要让每一根竹篾的弧度和张力都恰到好处,这是考验耐心和细致的活儿。”周合平亲手指导。
这一刻,车珂宇感叹,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艺术。
舞龙:千百年的热血激荡
扎好的龙,若没有灵魂,那也只是个空壳。而赋予它生命的,正是那一场场充满热血与激情的舞龙表演。
车珂宇紧接着拜访了铜梁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重庆铜梁龙艺术团副团长蔡明灿。他从16岁起就开始与龙为伴,三十多年的坚持让他与这项非遗融为一体。在训练场上,蔡明灿带着舞龙队员进行排练。这群富有朝气的年轻小伙挥舞着金黄的龙身,步伐整齐坚定,整套动作行云流水,龙的形象仿佛在空中腾跃飞舞。
“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一招每一式都很讲究。”蔡明灿解释说,铜梁龙舞不仅考验力量与技巧,还需要舞者对节奏和团队默契的极高把控。车珂宇在蔡明灿的指导下,尝试了最基础的动作——“探海”。他双手举起龙杆,随着身体的重心起伏,模仿龙头跃起又下潜的动作。虽然是在冬日,短短几分钟,就已是汗流浃背。
“这是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交融……”车珂宇感慨。
火龙:铁水泼洒的新年祝福
真正震撼人心的时刻,来自夜幕降临后的铜梁奇彩梦园广场。一场火龙飞舞的表演即将上演,成百上千的市民早已等候在此,只为目睹壮观的视觉盛宴。
伴随着锣鼓的激昂声,龙舞队员们手持龙杆,挥舞着金黄色的铜梁龙,舞步刚劲有力。更令人瞠目的是铁水泼洒的画面:熔化的铁水在空中炸开,形成绚丽夺目的火花雨,龙在火光中腾跃翻转,似与烈焰共舞。整个广场仿佛化作了光与影的舞台,让人屏息凝神。
在沸腾绚丽的铁水背后,是78岁的铜梁龙“打铁水”项目表演者赵吉明,他打铁水已四十年有余,这是个技术活,火候要掌握好,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烧铁水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烧好的铁水3至5分钟之内必须打出。除了“巧工”,还需要表演者之间的密切配合,要清楚舞龙师傅什么时候登场,在哪些角度打出的铁水既不伤到人,又能炸得好看,这都需要日积月累地练习和默契。
这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祈福的仪式。铁水飞溅的火光象征着驱邪避灾,红火的新年寓意着幸福与繁荣。观看的人群里,有老人,有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车珂宇在火龙表演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这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精神,是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的文化血脉……”
非遗的未来:传承与创新同行
车珂宇请教了各位“师傅”一个问题:“非遗能否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活力?”周合平说,龙灯彩扎这项非遗技艺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他是从小跟着爷爷学会的。家族三代人,参与和见证了龙灯龙舞在每次重大节日、庆典上大放异彩。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龙灯彩扎也在与时俱进,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制作。“以前的龙头有10多斤重,舞动不灵活,我们改变材质,减轻一半重量,可以舞出更精彩的动作。”
蔡明灿的回答十分坚定:“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们就能让龙舞一直跳下去。现在,我们还尝试用音乐、灯光等现代元素为龙舞赋予新的表现形式,让它能走得更远!”
赵吉明笑呵呵地反问了一个问题:“咱们还过春节不?只要过春节的地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非遗就会继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在他的身后,是他16岁的侄孙,还在念高一的赵培哲已开始系统化学习舞龙、烧铁水等技艺。火光映照着他略显青涩却全情投入的脸庞——正是铜梁龙舞的未来。
春节成功申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承者们的致敬。从扎龙的竹篾到舞龙的铁水,铜梁龙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中华文化无尽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火龙依然飞扬,千年的记忆在龙的舞动中传递。
正是因为有了周合平、蔡明灿、赵吉明他们,才让瑰丽的非遗得以延续和发扬。对车珂宇来说,这不仅是一趟学习非遗的旅程,更是一次寻找文化根脉的旅程。“铜梁龙的每一次腾飞,都在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生生不息,不可磨灭的魅力和力量。”
这场以铜梁龙为主角的“非遗之旅”,也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传统节日背后的深意——它连接的不仅是家庭与亲情,更是民族与文化的薪火相传。
记者:纪文伶 刘波
编导:李莉
摄像:周瑄 钱波 任君
出镜:车珂宇
设计:刘玲
剪辑:彭玺
统筹:周瑄
审核:阮鹏程
监制:陈旭
特别鸣谢:重庆市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